中国青年网亳州4月27日讯(见习记者 王煜鑫 记者 刘洪侠)近日,“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媒体走基层看检察”活动走进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实地探访谯城区检察机关保护“亳白芍”“亳菊”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经验做法。
“过去查侵权像大海捞针,现在有了数据‘导航’,违法行为无处遁形。”办案检察官表示。安徽亳州,这座以“中华药都”闻名的千年古城,用“大数据+检察”数字技术破局、以公益诉讼亮剑,为地方特色产业筑起知识产权“防护墙”,探索出一条地理标志保护的数字模式。
亳州市芍药花基地。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王煜鑫 摄
亳州中药材种植史逾千年,其中“亳白芍”“亳菊”分别于2013年、2022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随之也出现了多地商家违规冒用“亳白芍”“亳菊”标志的问题。
2024年初,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检察院切实履行公益诉讼职能,研发“地理标志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全网使用该标志的商品及其描述、包装、企业注册信息等进行智能对比筛查,发现800余条侵权信息。2024年3月,精准查明30家违规市场主体,其中约80%为外地企业。“假冒产品让‘中华药都’的金字招牌蒙尘,更侵害了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损害食品药品安全,同时也侵害了依法使用地理标志企业的权益。”谯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詹路明坦言。
针对侵权行为,谯城区检察机关联动多方打出“组合拳”。针对本地违规企业,向本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检察建议,由其做出相应处罚并推动企业规范申报地理标志使用权。针对外地违规企业,则将线索第一时间移送属地监管部门,建立“线索共享、协同办案”机制。“检察建议不是‘一发了之’,而是推动治理体系升级的催化剂。”詹路明表示。对此,检察机关联合谯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谯城区中药材协会制定《“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协同保护意见》,凝聚多方共识形成地理标志保护合力。
谯城区检察院协同行业协会负责人宣传亳白芍、亳菊地理标志保护情况。谯城区检察院供图
记者了解到,自“地理标志保护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以来,违规冒用“亳白芍”“亳菊”的现象下降了35%。当“检察蓝”遇见“数字蓝”,守护的不仅是“中华药都”的金字招牌,还有一方药农的匠心与地方特色产业的有序发展。
第8680期
安徽检察新媒体出品
终审丨吴贻伙 二审 丨吴荧
来源丨中国青年网
编辑丨李昂
投稿邮箱丨ahjc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