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诊断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T)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它如同医学界的“透视眼”,能让医生清晰地看到人体内部结构的细微变化,从急诊室的创伤评估到肿瘤的早期筛查,CT检查已成为现代医疗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CT检查所释放的电离辐射可能导致相当比例的癌症病例,其危害程度甚至与肥胖、饮酒等公认的致癌因素相当。
近期,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团队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显示,2023年美国的CT检查导致约10.3万例辐射相关癌症,若维持当前使用频率,CT相关癌症可能占美国每年新发癌症总数的5%
CT检查的辐射风险试验
电离辐射的致癌性并非新发现,早在20世纪,科学家就已确认高剂量辐射暴露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联。同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已将电离辐射列为明确的人类致癌物。但医疗诊断中使用的CT辐射剂量通常较低,其长期影响一直存在争议。该项研究首次大规模量化评估了CT检查在人群中的癌症负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精细的风险模型,基于2018—2020年间美国20个州、143家医疗机构的超过12万次CT检查记录,结合2023年全国范围的CT使用数据(约6151万名患者接受了9300万次检查),预测了这些检查可能导致的癌症风险。结果令人震惊:仅2023年的CT检查就可能导致约10.3万例辐射相关癌症,其中成人占9.3万例,儿童占9700例。
风险分布呈现明显的人群差异。研究发现尽管儿童接受CT检查导致的单次癌症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1岁以下婴儿风险最高),但由于成年人接受CT检查的数量远超儿童,因此预计未来癌症病例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成年人群,特别是50~59岁年龄段。
在癌症类型上,成人中最常见的是肺癌(2.24万例)、结肠癌(8700例)和白血病(7900例);儿童则以甲状腺癌(3500例)、肺癌(990例)和乳腺癌(630例)为主。
从检查部位来看,腹部和盆腔CT对成人癌症负担最大(占40%),这与其多期扫描的高剂量特性有关;儿童中53%的辐射相关癌症来自头部CT检查。研究还发现,相同检查中,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器官辐射剂量存在差异。例如,5~9岁男孩头部CT的脑部剂量比同龄女孩高5%;接受全身CT检查时,男孩的胰腺剂量比女孩高29%。
何时CT检查是真正必要的?
面对CT检查的潜在风险,我们是否应该因噎废食,完全避免这类检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CT扫描在医学诊断中的价值无可替代——它能够在几分钟内揭示内脏出血情况、发现早期肿瘤、评估复杂骨折,挽救无数生命。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明智使用这一强大工具,而非盲目滥用。
临床决策的核心在于权衡风险与收益。对于疑似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头部CT是救命的关键;对肺癌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低剂量CT筛查已被证明能降低16%的死亡率。然而,许多情况下CT检查的临床价值存疑。研究显示,美国CT检查数量从2007年的6870万次增长到2023年的9300万次,增幅达35%,这种快速增长背后是否存在过度使用值得深思。
降低风险的现实路径
既然完全放弃CT检查不现实,那么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其风险?现代医学已发展出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包括技术改进和临床实践改革。
技术创新在降低辐射剂量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自动曝光控制技术能根据扫描部位的厚度和密度实时调整X射线输出,避免“一刀切”的辐射剂量。迭代重建算法等新型图像处理技术可在降低30%~50%剂量的同时保持诊断质量,深度学习算法更将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管电压和管电流的个性化设置(如根据患者体型调整)、增大螺距(扫描床移动速度)等策略也能有效减少辐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儿童的剂量优化方案。挪威研究者开发的儿科全身CT协议,通过精细调整参数并使用深度学习重建技术,将有效剂量降至2.6~5.8 mSv(较传统方法降低72%~80%),同时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这类“合理最低剂量”原则指导下的方案,为辐射敏感人群提供了更安全的检查选择。
构建更安全的医学影像生态
研究人员表示,后续研究仍需更多长期随访数据,特别是需要关注低剂量辐射的累积效应。目前的风险模型多基于高剂量辐射研究(如原子弹幸存者),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医疗场景。同时开发更精准的个人风险评估工具,结合基因易感性等因素,将有助于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医疗。
对公众而言,理性认识CT风险至关重要。一方面不必“谈辐射色变”,单次必要检查的收益通常远大于风险;另一方面要保持警惕,主动询问检查的必要性和替代方案,特别是对儿童和反复检查的情况。请大家记住,最先进的医疗不是最多检查的医疗,而是要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Smith-Bindman R,Chu PW,Azman Firdaus H,et al.Projected Lifetime Cancer Risks From Current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JAMA Intern Med.Published online April 1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