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

近年来,闵行区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服务到哪里”彰显人文闵行的城市温度。

近日,闵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新闻晨报共同推出“文明实践在闵行”专题系列报道,集中展现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团队、项目在推动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营造“文明实践在身边、文明实践我参与”的浓厚氛围,助推全区文明实践工作高质量发展。

“说到闵行,人们总会想到‘航天闵行’。闵行的航天资源十分雄厚,例如,中国航天在全国一共有三家总体研究院,其中一家就是坐落在闵行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的航天系统单位,90%都落地在闵行,‘航天闵行’的称谓可谓名副其实。”谈到闵行与航天的密切关系,闵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马璐充满自豪。

如何用好闵行地域内航天专业人才集聚的优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马璐介绍,2021年6月起,闵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同打造推出“闵‘航’说”航天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四年来,项目团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航天知识科普活动近百场,服务学生及市民群众数万人。

“首先,我们依托‘志愿+科研院所’合作形式,让航天知识走进普通百姓生活。开展实地体验交互式主题活动也很重要,可以助力镇企互联互通深度融合。2023年起,我们还搭建了彩云之南与‘航天闵行’之间的科普桥梁,让航天梦的种子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马璐说。


“闵‘航’说”志愿宣讲团:让航天知识走进百姓生活

为了让航天知识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航天青年讲师团成员、国家重大型号任务研制团队、全国劳动模范等航天“明星”团队和个人志愿者共同组成了“闵‘航’说”志愿宣讲团。宣讲团还开发形成“1+7+X”课程菜单,包括1项航天综合性科普课程、7项航天器及航天精神分类课程和X项专题及体验式课程,多角度、全方位带领大家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追梦故事。

现任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的王曙群,是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也是“闵‘航’说”志愿宣讲团的明星人物。2021年,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三位航天员来到太空“出差”。10月16日6时56分,火箭发射6个多小时以后的“太空之吻”,就与王曙群团队有关。所谓“太空之吻”,就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组成四舱(船)组合体。作为空间站的核心产品之一,对接机构的装调正是出自王曙群团队。

扎根航天事业30多年来,王曙群从一个拧螺丝的钳工,成长为对接机构“中国制造”的领军人物。在“闵‘航’说”的讲台上,围绕《天工开物 匠心筑梦》主题,王曙群结合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是坚守、奉献、工匠精神,展现了航天人敢于担当、敢为人先、敢于破难的魄力和勇气。从青丝到白首,背后的“大国工匠”精神深深打动了听众。


■ 王曙群参与“闵‘航’说”宣讲活动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802所林嘉宏博士在《走进航天》的故事分享里,介绍了“星、箭、弹、船、器”五大航天器的使用场景,带领大众感受科技的魅力。林嘉宏的父母都是航天人,选择航天,对于林嘉宏来说,是一种精神传承。他说,航天服上有国旗,航天人的科普使命感、责任感,促使他成为宣讲团的一员。而在听众看来,林博士不止是在科普航天知识,更重要的是分享了航天人的家国情怀。


■ 林嘉宏《走进航天》故事分享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804所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段欣欣,参加过航天员选拔集训的全过程。她给中小学生们

分享了《中国航天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告诉孩子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航天员,让孩子们对祖国航天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 段欣欣分享《航天员的故事》


实地体验交互式主题活动,助力镇企互联互通深度融合

“闵‘航’说”项目通过探索实施“三共”机制,即共建、共享、共融,推动全区14个街镇(莘庄工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下属骨干企业结对,让“科技+艺术”“科技+文化”碰撞出多样火花。各街镇结合自身特点,分层分类策划特色主题活动,既进入村居面向百姓开展科普教育,又针对莘莘学子、企业白领、机关干部等开设专场。例如,吴泾镇依托叶辛品读室,开展“童‘新’向党 航‘遇’泾彩”亲子家庭DIY活动;虹桥镇在楼宇开展“走进航天”活动,让青年白领在互动问答、“手绘航天”中感受浩瀚宇宙的魅力;莘庄工业区将科普讲座佐以书法与诗歌创作,让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

为了让活动形式更多元、更丰富,受众更广泛,2022年起,在线下讲座的基础上,项目还拓展了线上直播,万余人在线聆听新时代长征人诉说闵“航”故事。组织市民代表百余人,走进上海航天实地参观,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闵‘航’说”携手闵行区融媒体中心“科学来啦”节目,邀请“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研制团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杨赧做客区文明实践中心,分享中国首款固液捆绑火箭诞生的故事,讲座同步在“今日闵行”app直播。在此前揭晓的“光荣与力量——2022感动上海年度人物”中,“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研制团队榜上有名。


■ 杨赧在直播中

太空到底有多远?为什么要建造空间站?航天员们又是怎么在太空生活的?紧跟热点,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空间站型号主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樊萍,通过“文明云课堂”解读“我们与太空的距离”,再现了上海航天人在重大工程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


■ 樊萍(右)走进文明云课堂


搭建彩云之南与“航天闵行”的科普桥梁

2023年至2024年,项目在助力闵行青少年圆梦航天的同时,陆续将服务送往彩云之南。

项目联通上海闵行与云南昭通中小学校共同开展“沪滇云课堂 对话航天人”活动,实施闵“航”科普角援建行动,将“爱心筑梦·童书捐赠”“爱心筑梦·公益集市”活动募集的千余册科普书籍、科普模型等寄送至昭通市,为两地学子搭建云端学习交流的平台。

目前,项目已在昭通市昭阳区第七小学、凤凰中学打造2处闵“航”科普教室。马璐介绍,“上海闵行对口支援云南昭通,我们就想,是不是能把优质科普资源也送到昭通。对接过程中,昭通当地表示了非常强烈的对于航天科普的需求,所以我们就发起了‘沪滇云课堂’活动,让闵行和昭通的学子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实现两地同上‘云课堂’。”


■ 昭通学生聆听“闵‘航’说”云课堂

考虑到一次直播只有一个课时或者几个课时,为了让科普的影响更长久,项目在昭通选择了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建起了科普教室。“科普教室首先进行了整体的氛围布置,里面有我们区中心联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同捐赠的航天模型、几百册科普书籍、一些航天主题版面,让学生走进空间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航天科普氛围,既能开展科普阅读,也能近距离观察航天模型,了解航天知识。”马璐说。


■ 昭通一所学校的科普教室

在“云课堂”和科普教室的基础上,当地学校延伸开展了一些活动,并将照片反馈给项目团队。通过照片,团队成员发现,捐赠的模型深受孩子们喜爱,孩子们自己用塑料瓶等材料模拟制作了航天器,还写了读后感,摘抄了知识笔记。“这让我们觉得,科普教室发挥了比我们想象当中更大的作用。它不单单提供了一个空间,更重要的是营造了科普氛围,让更多偏远地区的青少年有机会走近航天、感受航天,让航天梦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这也是我们做闵‘航’说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项目团队成员有感道>


■ 昭通一所学校的科普教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