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住房租赁市场迎来历史性拐点。当租金倒挂突破临界点、政策铁拳击碎套利空间、资本泡沫加速出清,曾被资本热捧的"二房东模式"轰然崩塌,暴露出重杠杆扩张下的系统性风险。
这场危机不仅是企业个体困境的叠加,更是中国租赁市场从"资本逐利"向"民生属性"回归的必然阵痛。
01
根据URI城市租住的调研结果显示,2025年一季度,长租公寓领域头部企业自如延续了 2024 年的态势,其批量解约事件不断发酵升级。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范围内,超3万套房源遭到强制解约,波及北京、上海、深圳等 15 座城市,预估产生的纠纷金额高达数十亿元。这一现象的背后,实则是二房东运营模式在面临多重压力之下,所出现的系统性崩塌。
2025年Q1数据透视:
租金倒挂加剧 空置率创历史新高
1.租金持续下跌,回报率跌至冰点
据URI城市租住数据监测,2025年3月全国大中城市租金挂牌均价为33.6元/平方米/月,同比下跌8.2%,较2021年峰值累计下跌17%。其中,一线城市平均租金跌至76.3元/平方米/月,同比跌幅达6.1%,租金回报率普遍跌破1.5%,低于同期国债收益率(2.8%)。
2.空置率突破25%,需求端“量价双杀”
URI城市租住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Q1重点城市租赁房源库存量同比激增45%,而租客需求端呈现“量价双杀”—一线城市新增租客数量同比下降21%,3500元/月以下低价房源成交占比达79%。长租公寓的中高端品牌房源空置率飙升至25%左右(成熟项目平均出租率约75%),为应对困局,在政策允许的项目中,企业纷纷试水短租业务;而受条件限制的项目,则被迫通过多次降价策略提升出租率,折射出行业深度调整的严峻挑战。
3.企业现金流危机爆发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Q1)住房租赁行业债务问题凸显,企业债务违约金额累计超 85 亿元。市场环境持续承压,民营长租公寓企业首当其冲,魔方公寓、安歆公寓、自如等代表性民企,为缓解资金压力,削减运营成本,这些企业采取了裁员、降薪等措施,并逐步清退亏损严重的项目,试图止损自救,艰难应对行业寒冬。
02
政策风向明确:
监管组合拳终结野蛮生长的暴利时代
1.租金涨幅硬性管制 压缩二房东利润
国家规定:2025年起,住建部发布的《住房租赁管理条例》规定,租金年涨幅不得超过 5%,且必须间隔 12 个月以上调整。
地方规定:如福建省住建厅 2022 年 2 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城市住房租金年度涨幅不超过 5%。
国外相关规定:如洛杉矶县自 2025年1月1日起,年度租金涨幅限制为前12个月期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变化百分比的 60%,最高不得超过 3%;
2.禁止银行为 “高杠杆包租” 模式提供贷款
相关部门出台政策禁止银行为 “高杠杆包租” 模式提供贷款,如北京住建委联合北京银保监局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本市住房租赁企业经营活动的通知》,明确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不得将承租人申请的 “租金贷” 资金拨付给住房租赁企业。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公开征求《关于开展住房租赁资金监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应与承租人单独签订贷款协议,贷款期限不得超过租赁合同期限,并将贷款全额拨付至承租人个人账户,禁止住房租赁企业通过隐瞒、欺骗、强迫、租金优惠等方式要求承租人使用住房租金贷款,禁止在租赁合同中包含租金贷款相关内容
03
二房东模式不可持续:
从“印钞机”到“碎钞机”
以点观面,北京一套月租金8000元的房源为例,2025年二房东的单套房运营成本已从2020年的10000元/月增至10300元/月,而实际出租收入仅7200元/月,单月亏损达3100元,较五年前翻倍。核心矛盾在于:
1.历史高价收房与租金剪刀差
2018-2019年,自如等企业为抢占市场,以高于市场价约20%-30%的价格收房,锁定5-8年租约。但2023年后租金持续下跌,导致存量房源成本价与市场价差扩大至15%-20%。
2.保障性住房冲击
据URI统计,全国“十四五”计划筹集870万套(间),2024年开工及筹集180万套,目前累计完成超800万套,完成率约92%,供应数量整体占租赁市场总房源的40%,其低价优势直接挤压长租公寓需求。URI调研数据显示,保租房平均租金仅为市场价的60%-90%,租客续约率高达75%。
3.轻资产转型受阻
作为自如力推的转型战略,“增益租”模式(业主承担装修成本,企业收取服务费)虽被标榜为转型方向,但实际执行中暴露装修质量差、分成不透明等问题。
而在集中式长租公寓领域,委托管理模式同样陷入困局。运营方与业主间权责失衡,企业长期处于 “高投入、低回报” 的困境-不仅需承担房源改造、日常运维等繁重工作,利润空间却持续被压缩。加之标准化流程缺失,项目扩张面临复制瓶颈,制约行业规模化发展。
04
行业洗牌加速:
从“大逃杀”到新生态
1.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 国企品牌加速入局
URI城市租住预测,2025年底头部5家长租企业市占率将从30%提升至65%,区域性中小二房东80%将退出市场。万科泊寓、华润有巢等通过承接政府保租房项目,利润率稳定在8%-10%。
在长租公寓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企长租公寓品牌正加速布局 “品牌输出”赛道。依托强大的品牌公信力与资源整合能力,它们将聚焦国企体系内的闲置厂房、办公楼宇、存量住宅等资源,通过专业化运营与品牌赋能,推动低效资产盘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为市场注入更稳定、更优质的租住供给。
2.租赁科技赋能成关键
龙湖冠寓上线AI定价系统后,空置率降至9%,魔方公寓引入智能清洁机器人,单房保洁成本从35元降至12元。数字化管理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手段。
3.资本逻辑重构
包租模式内部收益率(IRR)从15%+跌至3%-5%,而轻资产模式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稳定在6%-10%,吸引国有资本和专业化运营商入场。
05
案例与争议:
房东与租客的双输困局
案例1:成都房东王十七
自2019年与自如签约至2025年,2024年初因拒绝降租被暂停打款,2025年4月遭强制解约。自如提出的赔偿方案为“两个月租金违约金扣除装修费”,最终王十七需倒贴2.5万元。
案例2:南京业主可怡
2023年4月自如要求降租30%未果后单方解约,可怡通过法律途径追回租金。2025年类似案例激增,但多数房东因诉讼成本高选择妥协。
争议焦点:合同条款不对等
自如合同中的“装修折旧费”和“服务质量保证金”条款常被用于抵消违约金。例如,上海房东陈原在解约时被要求退回保证金,实际到手的赔偿仅为1.5个月租金。
未来
2025年的自如解约潮,标志着二房东模式在政策、市场、资本的三重绞杀下彻底退场。未来的租赁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
国有平台主导:保租房与人才公寓成为主流,占比超50%;
服务化转型:企业从“赚差价”转向“赚服务费”,数字化与科技赋能成核心竞争力;
监管常态化:租金透明化、税收规范化、融资审慎化构成新规则体系。
最后,URI城市租住想说:对从业者而言,唯有放弃暴利幻想,回归民生服务本质,方能在寒冬后迎来新生。
信息来源:公开数据 URI城市租住复核整理、URI城市租住 Data Bank
撰文: URI城市租住研究中心
内容复核:韩晓
运营编辑:树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