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晚清出了个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四十七年,三度垂帘听政,直接将一个好端端的清朝推向毁灭,成了千古罪人。而据此1500年前的东晋,也出现过这样的一个女人,她把持朝政四十年,三度垂帘听政,但她与慈禧不同的是,她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稳住了司马江山,最后功成名就,寿终正寝,为后人所称道。她就是东晋康帝司马岳皇后褚蒜子。


(东晋司马岳帝后:褚蒜子)

1、首次垂帘,稳定家事国事

褚蒜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于太宁元年(323年)。出身名门,天生丽质,家教良好,见识开阔,气度宽宏。因为祖辈及父辈长期在官场纵横捭阖,她从小就懂得了为官、为人之道。成帝司马衍在位时,封自己的同父异母弟弟司马岳为琅琊王。十余岁的少女禇蒜子幸运地嫁给了琅琊王为妃。成帝病危时,自己的两个皇儿尚在襁褓之中,他听从中书监庾冰的建议,为稳固东晋江山,特召集庚冰、何充等人,起草诏书,立弟弟琅琊王司马岳为储君。三天后,成帝驾崩,21岁的司马岳登位,是为康帝,禇蒜子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但是,好景不长,康帝司马岳在位不到三年,就一病不起,命归黄泉,年轻的褚后早早地成了未亡人。而在建元二年(344年)九月,康帝病危期间,采纳了中书侍郎何允等人的建议,立两岁的司马聃为太子,此举也凸显了褚蒜子作为母后的地位。太子册封第三天,康帝驾崩,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褚皇后被尊为太后。新皇年幼,谁来理政?

何允和司徒蔡谟力劝褚太后临朝听政,两人在奏章中说道:社稷危急,百姓悬命,希望太后效法汉之和熹皇后(指汉和帝皇后邓绥)及近代明帝庚皇后的做法,上顺祖宗,下念臣吏。”大臣们对太后的政治才能是有信心的,因为康帝在位时,禇蒜子曾帮助处理了不少军政大事,很有分寸。褚太后回应两位大臣的劝谏,下了一道诏书,写得很感人:皇帝年幼,应赖公卿大臣同心辅政,今大家既然恳切上词,不辞众请,只是心头难免又悲又怕,自当勉力以事。

太后应允,大臣们在太极殿上设立白纱帷帐,从此以后,褚蒜子太后抱着3岁的穆帝开始了垂帘听政的政治生涯。

太后这一听政,就持续了十二年。在这期间,东晋偏安江南一隅,但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国富民强,在此基础上,褚太后极力主张北伐,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几次派兵北伐,都没有大的进展,太后萌生退位。升平元年(357年),穆帝司马聃已15岁,褚太后为他举行了冠礼之后,正式还政于他。她手诏曰:皇帝已成年,但国家面临艰危,四海未统一,百姓仍困苦不堪,希望大臣们看得远一点,戮力同心,匡扶幼主,我这未亡人能回归别官,了此残生,也安心了。满朝大臣阅之,无不感动泣下。


2、二次重帘,受到恶人钳制

穆帝主政不到四年,正大展宏图,力推复国之时,却于升平五年(361年)五月,暴病而亡,年仅19岁。穆帝没有儿子,辅政大臣司马昱请立成帝长子、21岁的新琅琊王司马丕为帝,询问褚太后意见,褚太后表示同意。司马丕即位,是为晋哀帝。

这个哀帝,确实让人悲哀。他本应励精图治、振兴社稷,但他却浑浑噩噩,不问政事,却笃迷信。他在位期间,培植了一位大司马桓温,此人一手遮天,野心膨胀,欲要废晋取而代之。哀帝生病期间,桓温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壮大。哀帝病拖一年时间,仍不见好,大臣们忧心如焚,只得冒着桓温打压的风险,联手恳求褚太后临朝摄政。褚太后早对桓温不满,为稳定政局着想,答应临朝。桓温恼羞成怒,却又不敢犯颜直上。

兴宁三年(365年),哀帝病亡,因无子嗣,在褚太后主持下,立哀帝之弟新任琅琊王司马奕为帝。为抗衡桓温势力,太后继续听政。桓温视新帝司马奕为眼中钉,几欲除之,因为褚太后,无法实施。但他仍在积蓄力量,不断地收买文武百官,并削弱太后力量。终于在咸安元年(371年),桓温召集百官,力数司马奕之失,废司马奕为东海王,立司马昱为新帝。褚太后权力被钳制,无须临朝问政了,被尊为崇德太后,移居崇德宫。废帝身着白色单衣而去,司马昱新帝着龙袍就位,是为简文帝,一些大臣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东晋名相谢安.剧照)

3、 三次垂帘,名后名相携手

简文帝虽是皇帝,但却是傀儡,朝政大权皆由桓温操控。但是,东晋说来也怪,皇帝上位不久,都喜欢生病,接着就没有救了。简文帝登位第二年,就生了重病。情急之下,他立自己10岁的儿子司马曜为皇太子。简文帝这一招,似是自己临终前难得的独立举措,对桓温却是当头一捧,因为他诏立皇太子,等于断了桓温废晋自立的后路。桓温胆子再大,也不敢趋简文帝病重的时候,贸然自立为帝,还有威信至上的褚太后在呢!桓温还想到,自己曾经拥立简文帝,简文帝临终时,应该念及此恩,禅位于我。看来这一切皆成了泡影。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病故,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新皇年幼,大臣们依往历,冲破桓温势力的把持,奏请褚太后临朝。桓温无法阻止。褚太后第三度垂帘听政。这个时候的褚太后,阅力更加丰富,政治手腕更加娴熟,她任人唯贤,扶植正义的力量,与桓温势力展开斗争。一代名相谢安,应运而生。名后与名相携手并进,共襄国是,桓温势力进一步被削弱。东晋局势稳定,政通人和。

桓温为了挽回自己的颓势,提高自己的声威,提出北伐,结果他大败而归。接着他卧床不起,一命呜呼。桓温死后,褚太后扶持新皇,一顺百顺。但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北伐,收复中原腹地,统一江山。新皇孝武帝14岁时,褚太后认为他学识丰厚、处事有主见、勤政亲民有远识,更有北伐复国的抱负,便决定还政于他。太元元年(338年)元旦,褚太后下诏还政,孝武帝开始亲政,太后被尊为崇德太后,移居显阳殿。至此,褚太后的听政生涯正式结束。

太元九年(384年),一代名后褚蒜子寿终正寝,卒于显阳殿,享年61岁。死后被葬于崇平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