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漯河市农科院超级小麦课题组的试验田里,麦浪翻滚着青翠的涟漪。其间,戴着遮阳帽的身影不时闪现,他们或蹲或坐,专注地在麦穗间“挑麦花”。这支由赵永涛领军的年轻团队,在种质资源创新的未知领域中深耕不辍,将“不可能”的远缘杂交变成了麦田里看得见的丰收图景。微风拂过,麦田沙沙作响,与偶尔传来的蜜蜂嗡鸣,共同谱写着一曲动人的育种之歌。
超级小麦课题组
荒原拓路:从单枪匹马到集结战队
“找工人太难!老花眼干不了这精细活,年轻人又瞧不上这苦差事!”试验田里,赵永涛望着团队成员手持镊子,如“麦田Tony”般精细挑取雄蕊的身影,无奈的吐槽混着麦穗的清香飘散。
当同行在常规小麦杂交的“简单模式”里按部就班,这支团队却选择与节节麦、长穗偃麦草等野生近缘植物开展“跨界联姻”。这场始于2008年的基因攻坚战,因远缘杂交的复杂特性,将10年的育种周期硬生生拉成17年的“超长待机版”。
赵永涛进行田间观察
故事的起点,藏在赵永涛的导师薛国典的前瞻性布局里。2008年,初入漯河市农科院的赵永涛,被这位河南小麦育种界“大拿”的一番话点醒了方向:“要把眼光看得长远一些,不能为了审一个品种而审一个品种,应该为中国的小麦育种做出一些不一样的贡献。”自此,年轻的赵永涛一头扎进远缘杂交的“基因荒原”。当2020年国家吹响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号角时,已默默耕耘12年的赵永涛,从当年的“开荒者”成了行业里的“领跑者”。
随着团队逐渐组建,五人分工模式实在又显独特:每人承包整块试验田,从杂交到选育全程“包干”:袁谦专攻品质改良,要让小麦“吃好”;张中州专注抗赤霉病,为小麦“打防疫针”;甄士聪研究节水节肥,定制“绿色套餐”;望俊森在资源创新一线,与各种材料“死磕”。他们分工明确却又紧密协作,像五指握成拳,合力培育出特性各异、优势突出的小麦新品种。
超级麦田:野草基因绘就创新图谱
超麦课题组的这片麦田,俨然成了“小麦界的奇幻乐园”:和长穗偃麦草杂交的麦穗,个头比普通小麦长出一半,活脱脱的“大高个”;节节麦杂交后代则是抗病“硬汉”,在叶锈病高发区也能“稳如泰山”。还有那些通过优良基因组合培育的新品种,抗旱、耐涝、抗穗发芽……技能点满格。
这场育种之旅,堪称一场与时间的“硬核较量”。做100个穗可能连一颗有效种子都得不到,好不容易长出来的,还可能是“假货”。杂交后的第一代更是集体“摆烂”,全都不育,只能靠无数次回交“唤醒”它们的繁殖能力,把野草基因一点点揉进小麦血脉里。
实验室里观察种质
赵永涛团队手里攥着两套“魔法秘籍”:单交是“近亲组队”,复交则是“跨界混搭”,专挑不同生态区的品种来场基因大联欢。可引进国外品种就像开盲盒,有的在原产地是“优等生”,到国内直接“水土不服”变“学渣”。团队只能反复试验,让洋品种长出“中国胃”。“种植区域不同,种植性状会有改变,我们会进行鉴定,再利用,”赵永涛笑着说。
种质资源库里收藏的“宝贝”
这场与时间的拉锯战里,每个环节都是“副本挑战”。观察群体性状得“种三行”慢慢盯,从杂交到稳定品种至少6年“养成系”,更别提国外品种“水土不服”反复折腾。但这群育种人用执着与坚持把“不可能”的超级小麦,变成了金灿灿的现实。
沃土生金:努力耕耘终育希望硕果
历经17年攻关,赵永涛团队终于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累累硕果。目前,11个参试品系正接受严苛检验。来到一个个标明小麦品种的红牌子前,赵永涛随手摘下一株麦穗细细端详:“这些品种,有的正在报审,有的已通过国家级审定。”
其中,漯丰1901与漯丰7011试验程序已经完成,准备今年提交审定材料。尤其是漯丰1901,堪称“明星选手”,连续多年在众多参试品种中脱颖而出,凭借中强筋品质与超高产量,经区试便破格进入生产试验。“从目前来说,各项数据表现来看,应该是能成为适合黄淮麦区的一个不错的品种。”赵永涛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超级麦田”
团队培育的其他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各展所长:漯麦76作为河南省审定的春性小麦品种,凭借生育期短、灌浆快的独特优势,解锁“玉米—菠菜(香菜)—小麦”一年三熟模式,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收益。抗赤霉病品系ZDM816在福建建阳重灾区“过五关斩六将”,显示了过硬的赤霉病抗性;华漯麦166堪称“全能型选手”,不仅在抗赤霉病、抗穗发芽方面表现优异,还拥有千粒重高、灌浆快的显著优势,成为应对“烂场雨”的“稳产担当”;漯丰2402以超强抗冻性和矮杆株型,有效应对华北低温;而抗穗发芽品系2401则是在烂场雨的恶劣环境中“逆袭”诞生,为保障小麦稳产增收筑起坚实防线。
时光淬炼:酸甜苦辣写成育种故事
育种之路,犹如在迷雾中艰难穿行,每一步都充满未知与挑战。赵永涛谈起过往,语气中仍有几分感慨:“当时看着同窗陆续育出品种,自己却像在黑暗里摸索,心里急得直冒火。有时精心培育多年的材料,最后却成了‘无用功’,那种挫败感铺天盖地袭来。可神奇的是,希望总会在绝望时悄然降临——或许是偶然发现的一株突变苗,又或是某个数据的意外惊喜,让人咬咬牙又继续坚持。”
在张中州眼中,小麦育种更像是一场孤独的苦旅。“十年育一种,这可不是轻飘飘的一句话。把青春岁月都‘种’进麦田,需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就像在泥土里写诗,只有耐得住漫长的等待,经得起风雨的洗礼,才能等到收获的那一刻。”
“挑麦花”
“刚开始总把育种想得太容易,以为只要付出就有回报。”作为团队里唯一一名女成员,甄士聪坦言,“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才明白,这些挫折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每一次失败,都是在为成功积攒经验。”她的话语中透着豁达,也正是这份从容,支撑着她在育种路上不断前行。
尽管前路布满荆棘,但团队成员们对种业的热爱却从未动摇。望俊森说起育种时,眼里闪烁着光芒:“看着两个不同的材料在自己手中变成一个新的东西,这种感觉太神奇了。”袁谦则享受着漫长的育种过程:“看着材料一点点优化,就像雕琢一件艺术品,再长的时间也值得。”正是这份纯粹的热爱,让他们在育种之路上执着前行,向着心中的目标奋勇迈进。
基因长卷:落笔永无终章
当暮色为试验田镀上金边时,这些在田间忙碌了一整天的育种人,顾不上拍打裤脚的黄土灰,便匆匆走向亮着灯光的会议室,那里早已画好他们对未来的“育种蓝图”:
短期目标是选育出更多优质、高产、高效的小麦品种,让选育过程更加简单、快速;中期目标是利用不同地域的材料进行品种选育,丰富品种多样性;长期目标则是继续深入开展小麦近缘植物的研究和利用,不断创新种质资源,为我国小麦育种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年轻的团队
“年轻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赵永涛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团队成员各展所长又紧密协作,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团队成员们也满怀憧憬。望俊森期待着有朝一日,亲手培育的品种能在广袤田野里茁壮生长,成为农民丰收的希望;袁谦立志研发出更贴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品种,为食品产业注入源头活水;甄士聪则将绿色农业理念融入育种目标,希望用环保型小麦品种守护绿水青山。
会议室里讨论遇到的难题
育种之路注定漫长,但他们初心如磐。会议室里,热烈的讨论声与窗外的机器轰鸣声交织,勾勒出奋斗者的剪影。17年前,赵永涛从导师手中接过的“基因荒原”开拓使命,如今正由这支年轻的团队接力前行。他们知道,育种之路如同麦穗灌浆,需要时光沉淀;但更清楚,当千万亩麦浪在希望的田野上翻涌时,所有的青春与汗水,都将化作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