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43年6月中旬,史迪威从美国回到重庆,并向蒋介石报告称,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已经同意使用强大海军力量掌控缅甸近海。
虽然史迪威带给中国的是一项好消息,但是他在报告过程中态度之反复还是让蒋介石大为不满。
他最初告诉蒋介石(6月28日)说,他会呈交一份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详细文件的翻译本,其中包括战斗中要使用海军力量。不久之后,他突然以保密为由,拒绝交出该文件。当遭到蒋介石斥责后,他再度答应交出文件,但是随即又反悔。这种反复当然引起蒋介石极端不解和不快。
他在日记中写道:
“史之愚拙顽劣卑鄙实世所罕有。美国有此军官,而其长官马歇尔且视为一等人才,岂不怪哉。”
在蒋介石终于拿到文件后,得知英美将在缅甸海岸进行海陆联合作战,控制孟加拉海湾,并切断日本运输线。
史迪威在受到蒋介石再度申斥后,还交出另外一份文件,详列参加海战的舰艇番号,同时又提供一份备忘录,说明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准备如何进行缅甸作战,内容大致与同盟国最早拟定的计划一致。
看到这些文件后,蒋介石立刻表示接受英美两国的各项建议,并同时指示属下将领加紧进行作战准备。
1、英美两国的“好消息”
尽管中国政府对英美政府传送来的“好消息”感到满意,但是史迪威本人1943年5~6月间在华盛顿和重庆的言行,却招致蒋介石高度愤怒,因此蒋介石在7月初的日记中写道:
“史迪威之言行态度实令人嫌恶,彼则以此为轻侮我国所应尔。其实是其自暴自弃,卑鄙欺妄,使其美国军人与民族降低特甚也。”
换言之,即使蒋介石在对英美有关缅甸战争的决定表示欣慰的同时,他对史迪威个人的不满程度却仍在持续升高之中。在他看来,史迪威对他的态度基本上是自大、怀疑、不敬,并把他(蒋介石)当成是一个既愚蠢又无知的人来看待。
然而在一个短期之内,史迪威对于蒋介石的强烈感觉似乎既未察觉也不在意。他反而为蒋介石接受缅甸战区的计划而大为高兴。
但是史迪威并没有认真想过蒋介石之所以接受作战计划,是因为他以为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和史迪威都已经承诺,英国会在孟加拉海湾进行全面性海军攻击,也会在缅南和缅北同时发动攻击。
此时还有一些其他发展尤令蒋介石倍感放心。一个发展是罗斯福接受蒋介石建议,委派陈纳德担任中国战区空军参谋长,同时担任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司令官。
另一个发展是宋子文受到英国海军司令官保证,英国一定会派强大舰队进入印度洋,而且海军在陆空军准备就绪之后,绝不会耽搁开战日期。
到了8月11日,丘吉尔再度以书面方式向蒋介石提出保证,一旦意大利战局稳定,英国将立即向印度洋派遣大量海军舰艇。
因此,1943年7~8月间的一切表面迹象均显示,缅甸战争计划都正按照日程表进展。8月15日,蒋介石致电表达对丘吉尔承诺(8月11日)的谢意。
由于此时缅甸雨季即将结束,而蒋介石又得知罗斯福和丘吉尔即将在魁北克举行会谈,因此他敦促两位领袖尽快拟定进攻缅甸的具体方案,期使昆明和仰光两地间的运输线早日通畅无阻。
2、魁北克会议
1943年8月19日~24日的魁北克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新的东南亚战区司令部,并指派蒙巴顿为总司令,在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的领导下,负责加紧缅甸战争的筹备工作。不过,此时美英两国尚有歧见,美国参谋长联席会主张在缅甸全境发动战争,但是英国并不热心,最后双方妥协,把是否要收复仰光留待以后再决定。根据这个协议,马歇尔通知史迪威说,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至少授权收复缅北,从而建筑新路并扩大空运数量。
罗斯福和丘吉尔都没有把两国的保留事项如实告诉蒋介石。他们实际上告诉蒋介石的是,同盟国正在作海军和两栖登陆战的准备,目的是为缅北作战提供足够的海军支持,夺取孟加拉湾的制海权,以便切断敌人向仰光方面的补给和增援。另外宋子文也从罗斯福和丘吉尔处得到(8月23日)保证,同盟国肯定会对在仰光的登陆战提供海上掩护行动。
实际上丘吉尔当时心中所想,和他对蒋介石所说完全是两码事。
丘吉尔在他给参谋长伊斯麦的信中写道(8月20日):
“我的立场和上次会议时完全一致,那就是从仰光经过伊洛瓦底江,往北进攻曼德勒的战争,对于我们有害而无益。进攻阿恰布也同样是浪费而且愚蠢的做法。”
因此,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在1943年8月24日作出决定:
“在缅北进行战斗。收复缅北的目的是改善空运路线,和建造在陆上通往中国的交通线。开战日期拟为1944年2月中旬…继续准备在1944年春季的两栖作战…目的是占领阿恰布…”
会后也立即向罗斯福和丘吉尔报告此一决定。
这就是说,美国人其实已经对英国让步,同意把缅甸战争的范围缩小到缅北地区,并且还要延迟到1944年春天才发动。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此时的报告,明显也不再提孟加拉海湾或是仰光港了。如果说美国人至少还期望在缅北作战胜利后继续向仰光推进的话,英国人则根本想避开仰光,直接进攻新加坡。
换句话说,联席会议达到的共识是只对缅北发动攻势,至于是否向仰光进攻,则留待以后商量。
就蒋介石而言,纵使有同盟国保证,他还是疑虑罗斯福和丘吉尔的电报别有玄机。但是特别让他感到气愤的是,尽管魁北克会议对援助中国尚没有作出实质行动,但是英美政府却迫不及待地大肆展开宣传,把它们的决议都说成是帮助中国的慷慨行为。
即使有关缅甸问题的协议写得如此稀松,英国人还是认为他们对美国施了一个莫大的恩惠,忍不住想趁机从美国人手中取更多油水。9月22日,英国印度军总司令奥钦勒克突然宣称,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在魁北克会议时曾经作过承诺,从原定拨给中国的每月10000吨物资中抽出3000吨交给他的部队使用。
这是一个庞大数字,相当于给中国全部物资的30%。奥钦勒克既然声称是经过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授权,美国人当然不敢掉以轻心,可是经过仔细翻阅各项文件之后,认为奥钦勒克的说法并无根据。奥钦勒克的印度军本来就已经得到大批美援物资,如今还想额外索取。而美国军部虽然没有接受奥钦勒克的要求,但也着实忙碌了一阵子,显示他们对待中国和英国两个盟邦的态度,的确有明显差别。
魁北克会议语焉不详的决议,逼使蒋介石不得不向罗斯福和丘吉尔重申其一贯立场,那就是,同盟国若不准备占领缅南海岸线和交通点,则敌人对仰光的后勤供应和兵员补充将源源不绝,甚至会使缅北战事遭遇重大阻力。
为此,蒋介石希望同盟国说明白,到底它们在孟加拉海湾预备采取何种海军行动。因为只有这样,中国政府才能判断缅北作战是否具有意义。更有甚者,蒋介石还怀疑英国根本不愿意见到中国军队在缅甸作战,因此也希望美国能够就此问题给予明确答复。尽管蒋介石心中存有这些疑虑,他仍旧期望战争能够成为事实。因此,他继续从一般军队中抽调合格的士兵,去补足远征军缺额。
3、蒋介石的内外压力
与过去一样,同盟国的反应不是向蒋介石澄清真相,而是加倍努力掩盖真相。因此当蒋介石收到同盟国的回复时,它表面上是向蒋介石提供更多有关计划的细节,但实际上其文字之含糊使得蒋介石抱怨,尽管他细心研读多遍,仍无法参透同盟国的意向究竟为何。这种情形自然增加蒋介石的怀疑,认为同盟国的真正意图,是根本要把中国摒除于缅甸战争之外。
就在魁北克会议时,同盟国的另外一个击败日本的新方案也正在逐渐形成之中。英美高层参谋人员虽然仍旧认为,中国是轰炸日本本土和最后在地面上进攻日本本土的最佳基地,但是他们同时逐渐认识到从中部太平洋地区向日本发动攻击的可能性。虽然他们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有可能从太平洋对日本本土实施空中攻击,但是击败日本的路子似乎愈来愈宽了。
一旦美国领袖决定要从日本人手中夺下中部太平祥地区之后,他们对于缅甸战争能够吸引更多日军增援的渴望就变得愈加强烈。
换言之,缅甸战争的战略意义,正随着中国战区战略价值的改变而逐渐转变中。在美国新一轮的击败日本大战略里,缅甸战争不再是为了运送更多物资进入中国去增强中国的战斗力,而是利用它能够从其他日本占领区或是本土吸引更多日军去增援缅甸,从而减少日本可以增援太平洋岛屿的力量。
同盟国的官方宣传调子尽管未变,但是一个有趣的实质现象正在日趋明显之中。那就是,尽管中国战区战略价值正在减低,但是缅甸战争反而变得更加重要。其根本原因是它可以帮助美国军队经由跳岛战略,加速向日本本土推进,并且大幅减少美军伤亡。在美国早期战略思想中,如果要想把中国扶植成为强国的话,那一直是耗时费资的工作,何况成果还无法保证。
但是正如马歇尔在英美参谋首长联席会会议中的发言,如果利用中国和缅甸地区的战争,能够拖住大量日本军队的话,那么就可以立刻帮助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战事的进展,至于中国战区本身战略价值的降低,或是能否得到充足的军事补给,那就已经是一个次要的考虑了。
9月间,蒋介石感受到来自两个不同方面的压力:史迪威和中国将领。
史迪威担心的是,万一缅甸战争不能实现,则英国人将据以证明他们的判断从来正确,同时也会主张将今后同盟国作战方向,从中国战区转移到东南亚其他地区去。如果缅甸战争计划因之流产,也会让英国人更有借口,要求把原来分配给中国的军火物资改送往其他地区(比如说英国人控制的地区),随后就会更加降低中国的战略价值。
因此史迪威警告蒋介石说,中国唯有积极准备发动缅甸战争,才能避免这些不良后果。
从蒋介石角度来看,他当然极不愿看到英国人从缅甸战争中抽身而退。他向来就怀疑英国根本没有意愿在亚洲作战,也相信英国人内心深处不愿意让中国军队在缅甸作战,更何况如果让中国在战后变成强国的话,还可能威胁到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位。在这种情形下,蒋介石似应认真对待史迪威的警告,尽其所能使战争计划得以顺利展开。
但蒋介石也同时从他自已手下的某些将领处得到另外一种讯息,这些将领感觉缅甸战争太像是一场宣传把戏:罗斯福用之来唬弄美国的共和党,丘吉尔用之来唬弄罗斯福,而罗斯福和丘吉尔又联合起来唬弄中国人。
陈诚特别让蒋介石恼火。虽然他是史迪威中意能够率领中国远征军的少数将领之一,但他却数度致函请求蒋介石解除其远征军司令官任命。蒋介石震怒之余,乃至威吓陈诚,若不收回要求,以后将永不录用。
因此,当史迪威认为中国动作缓慢而感到不耐烦时,有些中国将领却主张慎重从事,先由同盟国作出更具体行动以证明他们对缅甸战争的诚意。
中国将领们的怀疑,迫使蒋介石要求美国提出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它的确想在缅甸作战。事实上,从1942年底以来,蒋介石就已经明白表示,希望美国可以增加对中国地面部队的武器援助(包括步兵枪支、炮兵和工兵的装备),并且可以把这些援助的优先级,摆在对空军支持和兰伽训练工作的前面。
因此,蒋介石尽管对美国不派步兵到缅甸作战一事采取默认态度,却希望美国至少把更多的武器送到中国,让中国能够完成它自己对缅甸作战的准备。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甚至要求美国把对中国陆军援助的武器,看成是比对空军的援助更优先。这就让那些1943年5月附和史迪威,批评蒋介石只想靠美国空军力量打败日本的人的行为,似乎更显得无中生有了。
4、美英两国的“忽悠”
两个来自同盟国的动作似乎令蒋介石感到鼓舞。10月15日,美国派后勤补给部长官塞末维尔将军到重庆,商谈作战的准备工作。当塞末维尔要求蒋介石同意,由英国蒙巴顿将军统领同盟国在缅甸的军队时,蒋介石当即予以同意。几天后,蒙巴顿本人也带着丘吉尔的信件来到重庆(10月18日),信中指出,英国准备在1944年2月在印度洋海域集结一个强大的海军舰队,以便对缅甸进行海上和空中攻击。
丘吉尔的信让蒋介石觉得,这个舰队比以前形容的更为强大,而且一定可以摧毁日本海军。不久之后,在蒋介石所主持的三国军事会议上,蒙巴顿再次明确陈述,同盟国为缅甸战争所集中的海军将会非常强大,而且超过日本海军所能抗衡,同盟国的空军同时也会有两倍于日本空军的实力。
蒙巴顿敦促蒋介石让中国远征军在12月前完成作战准备,并且宣称,他本人将亲自决定同盟国军队在缅甸海岸登陆的具体地点。两位同盟国高级将领的访问重庆,和他们在三国军事会议上的言谈,都让中国领袖充分相信,缅甸战争确实将于1944年春天展开,而且英国和美国都将恪守它们的全部承诺。
和过去一样,史迪威对同盟国真正意图的了解,远远超过蒋介石。因为当蒋介石还在为同盟国的姿态感到欣慰时,史迪威已写好一个备忘录,严厉批评东南亚战区作战计划。
史迪威备忘录的日期标明为1943年10月27日,他对东南亚战区的作战计划形容如下:
“(a)对缅甸战争的计划工作充满了对失败的恐惧,不愿意采取大胆行动。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计划都只是对后勤需要的估计而已。
(b)一个强大的舰队、强大的陆军、强大的空军将交给蒙巴顿指挥而敌人却没有舰队空军,和只不过4~5个步兵师而已。”
史迪威更进一步严厉批评计划中的若干要点。比如说,从印普哈向更的宛河的攻击,竟然没有过河计划。再比如,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和云南的两支部队,需要依靠它们自己的能耐会师和开辟缅甸路。史迪威在备忘录结尾时,毫不留情地写道:“我们根本还没有开始我们的侦察工作,更不必说认真地实行攻击了。”
就这样,同盟国对付蒋介石的手法是里一套外一套,务求不能让中国政府得知真相。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