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6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站在校园的走廊上观察,总能看到一些行色匆匆的校长,他们的日程表被会议、检查、接待填满。
但也会遇见另一种类型的校长,他们时常在操场上散步,在教师办公室聊天,甚至有空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
这些看起来“闲”的校长,往往能将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蕴含着教育管理的深层智慧——真正的管理高手,不是通过透支个人精力推动组织运转,而是通过建立可持续的良性机制,让教育回归其自然生长的节奏。
当一位校长能够从容地穿梭于校园各个角落时,恰恰说明其管理的学校已形成内在的秩序与活力,如同精密的钟表无需外力推动便能自行运转。
1
善用授权构建管理梯队
从个体驱动到系统驱动
优秀校长的“闲”始于对管理本质的深刻认知。他们深知学校不是单兵作战的舞台,而是需要协同配合的生态系统。这类校长往往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授权体系,将具体事务下沉至职能部门,同时注重培养中层管理者的全局视野。初始阶段,他们会对岗位职责进行系统性梳理,将教学质量管理、德育活动设计、后勤保障优化等模块分解为可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并建立配套的监督反馈机制。在此过程中,校长如同教练般示范关键环节的操作要领,通过定期的工作复盘帮助管理者理解决策背后的逻辑。
随着管理梯队的成熟,校长会逐步扩大授权边界。从每日跟进的“手把手”指导,过渡到阶段性的成果验收;从具体事务的全程参与,转向关键节点的策略建议。这种渐进式放权既避免了突然脱手导致的工作断层,又给予管理者充分的成长空间。当教务团队完全掌握教学质量分析体系,德育部门能够独立策划主题教育活动时,校长便退居幕后,只在涉及办学方向的重要决策中提供战略性意见。通过持续数年的梯队建设,最终形成层级分明又协同配合的管理网络,即使校长短期离岗,学校仍能保持高效运转。
2
专注战略把握办学方向
从事务应对到价值引领
卸下琐碎事务的校长,得以将目光投向教育更本质的层面。他们如同站在瞭望塔上的观察者,既要洞察政策风向的变化,又要扎根教育现场的温度。这类校长通常会建立多维度的信息收集系统:通过定期研读政策文件把握育人方向,借助常态化的师生座谈捕捉真实需求,利用跨区域交流拓展教育视野。在政策解读层面,他们擅长将宏观的教育方针转化为具体的校本行动,例如将“核心素养培育”分解为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评价创新等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面对教育改革浪潮,优秀校长展现出独特的定力与智慧。他们不会盲目追逐教育热词,而是组织教师深入研读政策本源,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在推行新举措时,往往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策略,先在小范围内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收集足够的过程性数据后再全面铺开。这种审慎并非保守,而是基于对教育规律深刻认知的理性选择——他们深谙教育变革需要时间沉淀,任何急功近利的改革都可能破坏师生成长的自然节奏。
3
完善制度塑造校园生态
从人治管理到文化自觉
制度建设是优秀校长实现“举重若轻”的核心法宝。他们构建的制度体系往往兼具规范性与生长性:既通过清晰的底线标准守护教育质量,又留有弹性空间激发创新活力。在教学设计领域,可能制定包含备课基本要素、课堂实施规范的核心框架,同时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个性化创造;在学生管理方面,既明确行为准则的红线,又设计多元化的成长引导机制,将简单的违规惩戒转化为教育契机。
这类制度文化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动态演进的特征。校长会定期组织师生对现行制度进行研讨修订,将实践中涌现的优秀案例补充进实施细则,使规章制度始终与教育现场保持同频共振。经过多年沉淀,这些文本逐渐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底线清晰、高点开放”的校园文化。教师不再将制度视为束缚,而是当作专业发展的支撑框架;学生逐渐理解规则背后的价值导向,在自主管理中实现品格成长。
4
示范引领凝聚团队共识
从行政权威到专业感召
优秀校长的“闲”姿态中蕴含着独特的影响力。他们深谙教育领导力的真谛不在于行政命令的传达,而在于专业引领的浸润。这类校长往往保持开放的工作状态:办公室的门永远为师生敞开,听课记录本上写满与教学改进相关的专业对话,校园各个角落时常可见其参与教育现场的身影。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在食堂用餐时与学生讨论膳食营养搭配的科学性,在教师阅览室偶遇时分享最新教育著作的阅读心得,在教研活动中以学习者姿态参与专业讨论。
这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引领方式,逐渐在教师群体中形成涟漪效应。当校长亲自参与课程设计、带头开展教学创新时,教师团队的专业激情被悄然点燃;当校长耐心倾听后勤人员的建议并予以落实时,全员育人的文化土壤自然生成。久而久之,学校内部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生态:学科组自发组建研究共同体,班主任创新班级管理方式,连后勤员工都会主动思考如何让校园环境更具教育意蕴。
5
预留空白滋养教育灵性
从时间填塞到生命关照
教育管理中最高明的艺术,往往体现在那些看似无目的的“留白”时刻。优秀校长刻意在日程表中保留弹性空间,用于捕捉教育现场的真实脉动。晨间巡视时观察学生的入校状态,课间漫步时聆听教室里的思维碰撞,社团活动时感受青春生命的蓬勃朝气——这些非正式接触中蕴藏着教育改进的重要线索。某个班级持续低落的课堂参与度,可能通过教室后排的偶然对话找到破解之道;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感,或许在茶水间的闲聊中显现改善契机。
这种对教育现场的深度浸润,使校长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从学生交作业时的手指动作发现握笔姿势的普遍问题,从教师批改作业的批语变化感知教学策略的调整效果,从家长接送孩子时的神情捕捉家校协同的改进空间。基于这些细微观察形成的改进措施,往往比程式化的调研报告更具生命力。正是这些看似随意的教育在场,让管理决策始终扎根于真实的育人土壤。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表面的忙碌,而在于本质的把握。那些看起来“闲”的校长,实则是将有限精力投注于关键领域的管理艺术家。他们用制度建构代替人治干预,用文化浸润替代机械管控,用战略定力化解盲目跟风,最终实现从“疲于应付”到“主动生长”的质变。
这种管理境界的达成,需要经年累月的体系构建:从管理梯队的精心培育,到制度文化的持续积淀;从专业引领的潜移默化,到教育现场的深度感知。当整个学校成为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生命体时,校长便自然褪去“救火队员”的角色,转而成为教育生态的守护者与欣赏者。这或许揭示了教育管理最深刻的辩证法:唯有当校长学会从容地“退后”,教育才能真正自信地“向前”。
作者 | 余国庆,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月泉中学校长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余国庆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