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红书刷到一句 “教授误食”,乍看还以为是普通食物中毒事件,深入了解后,才惊觉背后藏着大料。想必很多人对这件事已有所耳闻,不过为了更清晰地探讨,还是先来梳理一下宫教授事件的经过。
宫教授是北京理工大学的一位教师,原告小常是其曾经的学生。据原告描述,两人在相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超越师生的情感关系。小常声称,宫教授对其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并与其保持了一段特殊的情感往来。然而,这段关系后来出现了波折,双方产生了矛盾。
小常一方提供了诸多素材,包括两人之间的聊天记录、一些刻意录制的谈话录音等作为证据。从这些素材中,可以看到两人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矛盾产生后的种种纠葛。例如,在录音中,宫教授多次表达了对小常特殊的情感,强调这种感觉是他之前从未有过的。
看过原告提供的所有素材和录音,奇怪的是,内心竟未对被告生出强烈的厌恶之感。与几位朋友探讨,我们几人加起来阅历超一百五十岁,一致认为宫教授深陷情网,爱得深沉。从被告刻意录制的谈话记录,以及宫教授自己发的信息中,都能看到反复且一致的表达 —— 他(对原告小常)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以前从未有过。
情之一字,最是难解。从情感角度,着实同情宫教授。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我无意从道德层面剖析此事,因为我始终坚信,理性比道德维度更高。理性不仅能理解道德的初衷,还能洞悉人性的复杂。所以,这里仅谈谈我所看到的一些要点。
表面上看,此次事件似乎没有赢家。但实际上,宫教授的妻子和孩子或许才是受害更深的人。妻子是否知晓自己处于同妻的境地?孩子又能否承受复杂舆论的冲击?若没有此次事件曝光,妻子或许还生活在谎言里,不知枕边人并不喜欢女性。可若谎言能维持一生,那它是否还能被称作谎言?又有多少人的人生,自始至终都带着谎言的影子呢?
宫教授自高中便清楚自己喜欢同性,可他觉得这个圈子狭小。他选择了一条传统且看似成功的成长路线,然而,真正的自我却仿佛被捂住了嘴,无法出声。
大多数人在人生中都会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去过他人眼中应有的人生,还是勇敢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难猜到,宫教授选择了前者,且一路顺遂,获得了成功。然而,或许越是成功,身上的束缚就越多。
我一直觉得,我们的社会理应更加多元。
倘若集体意识不再将主流观念视为唯一的最佳选择,而是众多选择之一……
倘若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回归理性,把成功看作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是找到成为自己的感觉,而非仅仅追求光环、声名、财富以及掌控他人的权力……
倘若我们对性取向的认知回归科学,明白一个人的性取向大多由基因决定,认识到自然赋予的性取向是一种天赋人权……
倘若这些假设都成为现实,以宫教授的素质和能力,本可以在年轻时坦然与同性恋爱,而不必在中年时,才面对这本该在少年时代就经历的情感考验。这种关于情爱的考验,本应早早过关。我始终认为,我们的教育严重缺失对幸福的关注。教育似乎更侧重于让人成为 “有用” 之人,却甚少关切人作为个体本身的幸福与快乐。
自工业革命后,教育逐渐异化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配套系统。正如哲学家马尔库塞所批判的 “单向度的人”,现代教育体系借助标准化考试、技能认证等方式,将人简化为可量化的生产力单位。
幸福是有其内在结构的。科学研究表明,对个人幸福贡献最大的因素是人际关系,其次才是其他方面。哈佛大学长达 85 年的 “成人发展研究” 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幸福最稳定的预测指标,而非财富或成就。但矛盾的是,我们的课程表中有微积分训练,却没有 “亲密关系构建” 这样的必修课。
我们的教育始终缺失一个重要维度,即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关注生活。对于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自我关系、与亲密爱人的关系,似乎都缺乏严肃的探讨与反思。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早已发出警示:“我们培养的不是人,而是专业人士。” 两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句警示依旧振聋发聩。
或许教育真正需要的革命,是重新认识那个简单却深刻的真理:教人如何幸福生活,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问题,更是对文明走向的拷问:我们究竟要继续培养 “高效的工具”,还是致力于孕育 “完整且绽放的生命”?答案,或许将决定未来社会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教育界,明确禁止老师和学生谈恋爱,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
首先,从权力结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天然存在权力不对等。教师拥有成绩评定、学术推荐等重要权力,这些权力对学生的学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旦师生发展恋爱关系,可能会导致教师在行使权力时无法保持公正。例如,在成绩评定中,教师可能因感情因素给予恋爱对象学生不恰当的高分;在学术资源分配或推荐深造机会时,也可能偏向恋爱中的学生,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严重破坏了教育的公正性和公平竞争环境。
其次,从心理和情感影响方面分析,学生在心智和情感上通常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在面对教师时,容易产生敬畏和依赖心理。教师的情感示好可能使学生因害怕拒绝而不敢表达真实意愿,被迫卷入恋爱关系。即使是自愿的,一旦恋爱关系破裂,学生在心理上可能遭受较大创伤,影响其学业和身心健康。这种情感上的潜在伤害,对于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再者,从职业道德和教育宗旨层面考虑,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培养品德和提升能力。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引导。师生恋爱会模糊教师的职业角色,分散教师用于教学和指导学生的精力,干扰正常教学秩序,违背教育行业的职业道德和使命。
美国教育界通过禁止师生恋爱,旨在维护教育的公正性、保护学生权益以及坚守教育的根本宗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公平的学习和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