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造成26人死亡。印度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称其“支持跨境恐怖主义”。4月23日,印度宣布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条约》停止河水共享的合作,直到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撤销地”放弃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支持。然而,2025年4月27日,印度在未做事先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就在杰赫勒姆河上游开闸泄洪,而杰赫勒姆河至穆札法拉巴德接纳吉申根加河,后转向南进入巴基斯坦,这样一来巴基斯坦会出现大片洪泛区,约2000万人受到洪水威胁。


印度如此关闭水闸又开闸放水为哪般?

我认为,是因为印度自己没有足够的库容量去容纳它关闸后暴涨的水量,如果不放水它自己先变成泽国。

印度先前的断水做法引发了巴基斯坦的强烈的反制措施,包括关闭领空、暂停双边贸易、驱逐印度外交官,并计划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试图以国际法施压印度。巴基斯坦警告说,如果印度切断河流水源,将被视为战争行为,并将作出回应。这也是印度开闸的重要原因。

印巴争端的这一个回合,印方在没有充分调查,缺少证据的情况下就指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分子的行为,有升级国际局势借机转移国内矛盾的嫌疑。尤其是采用断水的做法相威胁,把水源作为武器实在太恶劣,要知道此举如果长期化很可能使巴基斯坦粮食绝收,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当然,印度断水又放水,说明印度这次的断水举动只是一种临时的威胁手段。不过给巴基斯坦和国际社会提了个醒,即便不长期断水,这种没有预告的时断时放也会给下游的巴基斯坦造成灾难和难以忍受的心理压力。印度是否会持续这样的操作,还有待观察。

有分析认为,印度政府多次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利用上游水源控制印度河流的流量,说明它自己想这样做,所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印巴关系长期紧张,历史上曾有三次大型的争端导致爆发战争,分别是1947年、1965年和1971年。总体讲巴基斯坦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1971年那次导致巴基斯坦分裂,孟加拉国独立。此后的1999年、2013年和2016年在克什米尔地区又发生过三次冲突。克什米尔地区的民族矛盾和这个地区的恐怖主义势力是引发两国冲突的主要诱因。

这次冲突也是恐怖主义分子所为。但发生的时间点很敏感,恰好是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前两天。


特朗普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高调表态“全力支持印度”,副总统万斯访印时也达成“装备合作”协议,还讨论出售“更先进战机”的话题。其一方面是为了夺取印度军工订单,印度在国际军火市场购买力强,美国想通过向印度推销武器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出于地缘战略考虑,美国希望拉拢印度制衡中国,将其绑定到对华遏制体系中,同时削弱巴基斯坦对中国的战略协同能力。然而,随后美国的态度又有所转变,特朗普表示印巴自己能解决问题,美国似乎不打算介入。这大概是因为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同时俄乌冲突使其焦头烂额,又与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激烈博弈,特朗普的精力和资源都严重不足。而且印度和巴基斯坦对美国都有重要意义,美国不想轻易得罪任何一方,作壁上观、保持中立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克什米尔恐袭表示哀悼,称其为“不可原谅的残暴罪行”,并承诺与印度进一步扩大合作,打击一切恐怖主义。这隐含着倾向印度的意思。

这次印巴争端,巴基斯坦似乎仍然处于劣势。

不过,中国会持公正的立场,尽可能使印巴局势朝和平解决方向发展。

冲突升级后,中方第一时间谴责恐怖主义行为,对遇难者表示哀悼,并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对话查明真相、管控局势。

中国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立场,倡导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反对任何加剧局势紧张的行为,强调“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敦促两国避免采取激化矛盾的单边行动。

中国拟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为印巴对话提供中立平台,避免问题被单边化,推动双方在多边框架下进行沟通和协商。

中方倡导国际社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消除印方借反恐之名升级冲突的借口,减少因恐怖袭击事件引发的双方矛盾和冲突。

在支持巴基斯坦主权安全的同时,加强与印度的沟通,避免被误解为“选边站队”,努力维护与印巴两国的友好关系,从双方利益出发推动问题解决。


中方会推动水资源问题国际化:支持巴方将《印度河河水条约》争议提交国际仲裁,防止“断水”成为常态化施压工具,通过国际合作解决水资源争端这一关键问题。

当然,中方一直以来和巴基斯坦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不会因这次事件而有所改变。中巴在反恐及军事方面的合作也将继续进行。中国不希望在自己的身边发生战争,致力于地区和世界和平始终是中国坚持的国际主义方向和路线。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牟林,为本平台原创作品,欢迎朋友们留言交流,一起网聚智慧、网聚人气、网聚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