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梵蒂冈圣彼得广场的摄像机捕捉到令人窒息的12秒:马克龙侧身拥抱泽连斯基时,特朗普的右手悬在半空,直到梅拉尼娅轻推丈夫后背,他才收回尴尬的手掌 。这场被全球媒体慢放分析的“握手事故”,恰如美法关系的缩影——看似盟友,实则角力不断。
马克龙刻意避开特朗普的手掌,被解读为对“美国优先”政策的抗议。法方外交官透露,马克龙在葬礼前已获知特朗普计划单方面宣布对乌军援,此举实为“用肢体语言表达不满” 。而特朗普支持者坚称这是“马克龙嫉妒美国主导俄乌和谈”的表现,双方阵营将简单握手演绎成价值观对决 。事实上,当工作人员撤走原本为马克龙准备的第三把椅子时,特朗普对法国总统直言:“你在这里不合适” ,直接暴露美方试图排除欧洲参与关键谈判的意图 。
这场握手风波与俄乌局势紧密交织。特朗普在“被冷落”后,立即与泽连斯基进行15分钟密谈,承诺加快提供“海马斯”火箭炮系统,但要求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现状 。马克龙随即在社交媒体发布与泽连斯基的握手特写,强调“欧洲才是乌克兰最可靠伙伴”,法德两国次日宣布追加10亿欧元军援 。这种“握手即宣战”的戏码,实为双方争夺对乌事务主导权的缩影 。
从2017年北约峰会首次交手至今,特朗普与马克龙的八次握手堪称大国关系晴雨表。2017年5月那次29秒的“死亡握”,马克龙事后承认“故意展现力量均衡” ;2024年白宫会面时的“咬牙切齿式握手”,被解读为双方在非洲驻军问题上的较劲 ;而本次葬礼上的“无视握手”,则因涉及核大国博弈更具危险性 。观察人士发现,每当美法出现战略分歧,两人握手就会异常用力或刻意回避 。
这种“握手外交”正在改变国际政治规则。特朗普通过握手力度、时长等细节制造话题,成功将国内支持率提升3个百分点 ;马克龙则凭借“拒绝握手”赢得欧盟内部喝彩,法国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回升至39% 。但代价同样明显:美法情报共享机制因“握手事件”暂停更新,北约联合军演被迫推迟,马克龙原定5月的访美行程也被无限期搁置 。
当外交场合的肢体语言变成战略武器,你认为这种“握手政治”会加剧国际冲突还是促进问题解决?期待你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