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官微报道:3月末,一则“为65岁母亲和年迈外婆租房3天被拒20次”的新闻上了热搜,引发社会关注。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部分的中介直言“房东不租给老人”,部分平台甚至将“60岁以上租客”自动归类为高风险群体。
3天被拒20次,老人租房难却是个“老大难”问题。但是,如果就此说,房东不是个好东西,或者就得出是因为歧视导致的结果,显然这种论调也是不公平的。“老人租房难”房东的苦衷也要听一听。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房东为何不愿意将房子租赁给65岁以上的老人?
房东群体普遍存在的顾虑有其现实合理性:老年人突发疾病风险较高,且一旦出现纠纷或意外,房东将面临较高法律和经济风险。最担心的还是,一旦无人照顾的老人,在租来的房屋里出现死亡,不仅会降低房子的原有市场价值,还会导致继续租赁的困难。
作为房东,租赁房屋本来是为了“赚两个”的,如果老人因为行动不便造成伤害,突发疾病得不到救治,甚至可能“在房屋里死亡”,显然任何房东都是不乐意的,这是人之常情的事情,我们不妨问自己一句:假如自己就是房东,或者是自己的房子是崭新的房子,自己是不是也会有相同的担忧?
答案显然是不言自明的。房东不愿意将房子租赁给60岁以上的老人,不过是一种“风险规避”,不想因此惹麻烦。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6亿人,占总人口数的15.4%。其中,我国独居老人数量呈上升趋势。老龄时代的房屋租赁问题确实是个不小的问题。我们确实需要实现“老有所住”和“老有所助”。
不过,不能把“老人租房难”的问题一股脑儿的推给房东。房东毕竟是为了赚钱的,不是为了惹事的。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现有住房租赁市场缺乏对老年群体的适配机制。目前国内租房合同普遍未考虑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既无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条款,也缺少配套的照料服务衔接。同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与住房市场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社区养老设施与适老化改造服务的供给不足,进一步弱化了老年人租房的可行性。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多方协同。首先,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科学的老年人住房保障体系,通过税收优惠、保险补贴等方式,引导房东接纳老年租客;其次,租赁平台应优化算法,建立基于个体健康状况而非年龄的评估体系,降低房东的风险;再者,政府应该打造一批“老人公寓”实现公益租赁,以填补市场的空缺。
3天被拒20次,“老人租房难”不是歧视是待解题的难题!而破解这个难题,显然不能让房东一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