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英阿嬷的日常 梅英阿嬷的抖音主页 网红“阿白快跑” 网红“周大爷不服老!”

五四特别策划激活青春高能量

【开篇语】

当#高能量自律的一天#登上热榜,5.5万名青年在豆瓣组建了“低能量复健计划”小组,越来越多的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开始主动寻找更高能量、更高密度的人生体验。

90岁博主梅英阿嬷,靠着日均十多项待办、硬朗的生活节奏,在年轻人中引发共鸣。与此同时,有人用健身唤醒身体活力,有人用中医调理、低碳饮食修复能量,有人把琐碎工作视作参与世界的一部分,重新点燃热情,对抗“躺平”“脆皮”“倦怠”这样的标签。

青年们在不同场景中寻找更充实、更有张力的生命节奏,以自己的方式,重塑关于成长、努力与生活的答案。

在这个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推出“激活青春高能量”系列报道,记录新一代的青年,正在追求一种更饱满、又有活力的精神状态,奋力向未来奔跑。

“90岁自律女生高能量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正在席卷社交媒体。

这位90岁自律女生,是来自福建莆田的银发博主“梅英阿嬷”。她砍芋头虎虎生风、侍弄菜园矫健如燕,以每天十几项待办事项的高能作息,刷新了年轻人对“老年生活”的认知,建立起一个令当代青年推崇的“生命能量坐标系”。

梅英阿嬷已吸引大批00后大学生追更,不少人每天守着她的视频打卡“汲取能量”。更重要的是,在这位“90后奶奶”的激励下,不少年轻人正在悄然改变——质疑低能量、理解高能量、成为高能量。

一天从早干到晚

90岁自律老人硬刚“低精力人群”

哒哒哒哒哒哒……

清晨7点,一处莆田老宅内,砧板与菜刀的碰撞声已奏响晨曲。90岁的“梅英阿嬷”用几枚一字夹将银发别得利落熨帖,她走到灶台前,开启了自己的硬核日常:只见她单手打蛋的动作行云流水,在磨豆浆的间隙还能有条不紊地烫洗过滤布,顺便把豆浆米粉也准备起来。

当都市青年还在和第n个起床闹钟“拉锯”时,这位“90后”银发老人已经在厨房忙活完四五件家务。

上午9点半,阳光洒在院子里。菜园边,阿嬷弯着腰卖力地剁芋头,臂膀挥动得虎虎生风。网友辣评道:“就这个弯腰姿势,我起来后头都得晕好久。”午饭过后,阿嬷终于在起床后第一次坐下休息——看莆仙戏。

下午3点多,阿嬷的“发条”再次拧紧:刷拖鞋、蒸茶点红团、收拾贡品、炒米粉……一直到深夜12点,阿嬷的“夜生活”正式开始,只见她从家里拿出剩菜,喂完了院子里的三只流浪猫。阿嬷“高能量”的一天才算正式结束。

最近,一条展现福建老人“日均十几项待办事项”的Vlog在短视频平台收获297万点赞以及11万多条评论。也正是这则视频,让“高能量老人”这一群体走入公众视野。

视频主人公“梅英阿嬷”虽已90岁高龄,却拥有20岁的体力和精气神。她无需老花镜即可清晰视物,穿针引线、下厨做饭都轻松拿捏,令年轻人都自叹不如。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真实的生活记录,“梅英阿嬷”成了当代00后大学生追捧和学习的对象。

该账号在介绍中写道:记录90岁自律女生高能量生活的每一天。如今,这个账号已吸引了111万粉丝,其中大多数为Z世代用户。随着关注度上升,评论区也掀起了一股关于“高能量”与“低能量”的讨论。

与此同时,“正式确诊为低精力人群”的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第一,吸引了超过900万网友参与讨论。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网友们总结出的低精力典型特征包括“起床即巅峰”“随地大小困”“社交耗电王”“运动恐惧症”等,其核心表现为持续倦怠感和行为驱动力匮乏。

与这些低精力症状相比,“梅英阿嬷”所展现的生龙活虎的精气神与生活状态,完全是相反的典型,这也是不少00后网友推崇“梅英阿嬷”的原因。正如网友“阳光同学”的评论:“梅英奶奶懂得养生,从不抱怨,执行力强,还会用各种电子产品,真是宝藏,爱了爱了。”

老年网红干货满满

高能量视频点燃年轻人斗志

除了“梅英阿嬷”,一批高能量大爷也正加速“进军”互联网。博主“阿白快跑”记录了90岁爷爷在山间拾柴、灶台生火、农忙一整天的日常;“98年回村靓女”的镜头中,89岁外公砍竹挑担,健步如飞,86岁外婆则养鸡做饭、力大无穷,网友戏称这对老人为“85后风华正茂的小帅小美”。

在这些账号中,“郭叔”和“周大爷不服老”尤为抢眼。环卫工郭叔记录了自己14小时连轴转的工作节奏,凌晨4点起床,街头的垃圾箱总是擦得锃亮;而拥有1669万粉丝的“周大爷不服老”,1959年生,四季如一,始终短袖出镜,日常从100个俯卧撑开始,30斤呼啦圈成为他的标配,满屏的点赞也验证了他的超强体能。网友们调侃道:“大爷这状态,连岁月都得服软了。”

随着“高能量”话题的热度不断攀升,似乎只要在短视频中打出“高能量”的标签,就能迅速获得大量流量。不仅大爷大妈们纷纷走红,甚至在平台上出现了四个月龄人类幼崽的“高能量”日常、20后自律女明星大熊猫“福宝”如何度过高能量的一天等热门视频。

年轻人究竟为何对高能量类的视频如此“上头”?

首先是对高能量老年人的由衷钦佩。00后大学生小孙看完“梅英阿嬷”最新一期Vlog后不禁感慨:“梅英奶奶不仅能自理生活,而且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真让人自愧不如。”同样身为00后的阿杰,看到阿嬷的精气神,也深感佩服:“阿嬷的行动力满分,比我勤快多了,如果我能有阿嬷的一半,肯定做什么都能成功。”

另一位00后女生小宋,在刚经历完考研后,进入一种“感觉精力被掏空”的状态。她每天只想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然而,当她刷到梅英阿嬷的高能量视频时,瞬间又被点燃了斗志:“我最羡慕的是阿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自律,保持那种持之以恒的品质最为难得。而我,只有在有明确目标的时候,像考研这种阶段,才能做到自律,一旦目标达成,作息就乱了,饮食也不健康。跟阿嬷比,我差得太远了。”

除了佩服,大家在追更“高能量”老年人视频时还收获了“实用”和“治愈”。在小孙看来,梅英阿嬷的日常,俨然成了一部动态版的生活宝典:过期药水浇花、牛奶盒做菜板,环保又实用。有网友惊呼:“活了三十年才知道这些还能这样用。”这些生活智慧,在阿嬷的手中再次焕发了光彩。

对于一些年轻网友,阿嬷的视频还像是一场“养生公开课”:龙眼粥温补、蜂蜜萝卜润肺、莆田卤面注重营养平衡。网友“咕噜咕噜”感叹:“奶奶每天的餐单充满蛋奶肉豆腐和鱼,仿佛找到了长寿的秘诀。”

不仅如此,梅英阿嬷视频最打动人心的,或许还是她对家人细腻的关爱。她不说教,只是默默为家人煮汤、炖燕窝、做糖水蛋,用行动传递温情。这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年轻人们重新体会到了理想家庭的模样——平等尊重、相互关爱。

在感受阿嬷高能量生活的同时,一些年轻人也重新意识到了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宝贵。

向高能量出发

00后年轻人重启生活节奏

在短视频平台上,“高能量”话题播放量已超12亿,其中,老人们展现出的高能日常形成了独特的一派。

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在福建奶奶的“高能量”视频引发热议的同时,社交平台上也涌现出大量由年轻人发布的、以自律为主题的“高能量”短视频。

其中,一类高能量内容往往由具有社会地位或学历光环的博主发布,讲述成功经验和人生感悟。另一类则来自早起、打卡等年轻博主的Vlog日常。他们通过记录自己早起、打卡等自律行为,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点滴,却充满感染力。

在这些视频里,没有“人设”、没有滤镜,却传递出坚持劳作、热爱生活真实态度的内容,往往更能激发观众的共鸣。

这股共鸣,也促使一些“低精力青年”开始“自救”:规律作息、主动劳作、重拾生活节奏。更有网友立下flag:“二旬老人明天8点起床!”“向90岁美少女学习能量管理!”

还有人选择户外运动,清晨沿公园小路慢跑,在汗水中逐渐找回活力。

社交方面,一些原本宅家、与外界交流较少的年轻人,受博主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启发,也开始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00后阿杰曾因昼夜颠倒被中医诊断“全身都是毛病”,整日窝在宿舍,无精打采,作息混乱。他苦笑说:“才20岁,活得像个老年人。”

一次偶然,他刷到了“梅英阿嬷”的视频,90岁的阿嬷干劲十足,让他深受触动,“原来不用手机,一天能做这么多事。”从那之后,他开始调整作息,上午9点起床、吃早饭,每天和室友一起健身一小时。

他最常听的运动BGM《BadGuy》,正是阿嬷视频中炸豆腐、砍芋头时的背景音乐。阿杰说:“刚开始很难坚持,但看一眼阿嬷的视频,就又有动力了。现在终于有‘活人感’了。”

与阿杰有所不同的是,小宋在“梅英阿嬷”的Vlog里,意外地发现了破解低精力困局的关键——保持良好心态。小宋坦言:“等我老了也想活成阿嬷那样,我觉得她健康长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心态好。”

现在,小宋每次心情低沉或疲惫不堪时,会下意识地先调节心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动,”小宋说,“打羽毛球或健身房健身,刺激内啡肽分泌,或是借喜剧综艺激活多巴胺。总之就是要逼着自己出去走走,不管做什么,不能再在宿舍里继续‘emo’了。”

小宋觉得,很多年轻人常因一点挫折就情绪崩溃,本质上是长期压力下精力透支的结果。而从高能量的老年人身上,她真正学到的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方式——稳住心态、调节自己、积蓄力量。这种内在的能量修复力,或许正是当下年轻人最需要的能力。

·记者手记·

高能量的本质是生命力的绽放

最近,高能量vlog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掀起热潮。只要打上“高能量”标签,仿佛就意味着能有高流量。而这些高能量视频,也被不断传播、热议、学习和效仿。

对这一标签热衷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心态正在悄然转变——大家羡慕、推崇并渴望拥有应对生活和工作的高能量。

何为高能量?高能量的本质,实际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生命力绽放。它不同于简单的“打鸡血”,而是更像一种精神状态的饱满:做事有着强烈自驱力,时刻对生活保持好奇心,像装了小马达似的总想折腾出点新花样。与之相对的“低精力”,则如同信号微弱的WiFi,明明没做什么却总显示“电量不足”。

观察一些“高能量”的人不难发现,他们并非不知疲倦的机器,而是深谙生活节奏之道。在忙碌拼搏的间隙,懂得给自己留出一方休憩的天地。能量管理是门大学问,就像小时候玩的橡皮筋:绷得太紧会断,完全松开又失了弹性。

真正的“高能量”,并不是永远不倒,而是在跌倒后仍能笑着站起来;也不是永动无休,而是懂得在高峰与低谷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节奏。

本组文/本报记者王婧懿实习生宋羽

统筹/林艳张彬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