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一张惠州西湖风景区的 老照片,那座高耸的塔就是泗州塔。让人吃惊的是,那座塔就这么孤零零立在一个荒山上,周围一棵树也没有,跟今天绿树掩映的西湖风景区大不相同。
不仅仅是惠州西湖,一些摄于清朝或者民国的老照片都让人大吃一惊,比如光秃秃的骊山和乾陵,突兀立在一片荒凉山坡上的八达岭长城。人们不仅要问,这些山上为什么没有树呢?
(1914年的乾陵)
(民国时期的长城)
我找了很多老照片,发现一个现象,但凡是城市周边的山,基本上都没什么树木,连灌木都没有,都是光秃秃的。只是在一些特定的地方,比如风景区,书院、寺庙等场所,才会保留少数的大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是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吗?
在唐朝以前,很多城市周围还是绿树成荫,从宋朝开始,只要不是特定的场所,无论是大树还是灌木都被砍光了,当柴烧掉了。
我们来算算古人要烧掉多少柴?农村的灌木和柴火比较容易取得,我们就忽略不计,重点来说说城市。
有历史学家得出一个数据,城市居民每人每年平均消耗0.5吨柴火。如果一个城市是十万人口的话,一年就要耗费掉5万吨木柴。按照林业部门的数据,要维持森林不退化,每平方公里合理采伐量(即合理提供薪柴量)约为112.19吨。如此一折算,一个十万人口的城市,需要442平方公里的面积森林提供柴炭供应。
这个十万人口的城市,如果砍柴的人都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砍柴的话,城市周边的森林还能维持住,可是,谁愿意走那么远呢?这么一来,城市周边的山先遭了殃,不仅树木被砍了,连灌木都不会留下。
城市规模越大,周边的光秃秃的山越多,上百万人口的城市更是可怕,需要4400平方公里的森林来提供木材。城市周边还以农田为主,森林比较少,所以砍柴要走的更远。唐朝的长安城人口有百万,终南山北面的树被砍的差不多了。宋朝的开封城也有百万人口,结果城市周边一百里以内一棵大树都没有了,连果树都被军队偷砍了。
森林的退化,不仅仅是一个烧柴的因素。只要是人口增长,森林就大规模退化。先秦时期,山西、陕西和河南西部等地,还是大片森林,南方更是丛林地带。随着人口的增长,烧荒开垦,营造宫殿房屋,打造生活用品等因素让森林开始大规模退化。
我们来看一个表。
到了民国时期,森林覆盖率已经退化到12%-15%了,而且,当时的森林还主要集中在那些大山脉,人烟稀少的地方,人口稠密的地区,森林基本没有了。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