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在第21届上海车展丰田的展台上,丰田中国总经理李晖指着大屏上四位中国设计师柳文斌、王君华、叶志辉和许天龙介绍道,他们分别是铂智3X、bZ5、铂智7和下一代卡罗拉参数图片)的首席工程师,作为丰田最重要设计师体制(CE主查制度)在中国正在由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主导,丰田正用一场“设计主权”的交接仪式,宣告其百年造车哲学的中国式继承与进化。

ONE R&D:研发版图的“中国大脑和中国方法”

当丰田章男在2011年埋下常熟研发中心的奠基石时,或许未曾料到,这块土地将在14年后成为颠覆丰田传统研发秩序的发源地。2023年,为了加强智能化和电动化技术的本土研发,这家位于常熟的中国丰田最大的研发基地“丰田汽车研发中心”更名为“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



2025年启动的ONE R&D体制,将一汽、广汽、比亚迪及丰田在华四大研发中心统合为“超级智脑”,建立起中国独立的研发体系并将研发决策权从日本总部转移至中国。

通过构建ONE R&D研发体制,丰田与一汽集团、广汽集团、比亚迪等一起发挥各自优势,跨越公司壁垒,开展人才交流与培养,以综合实力更快效率地推动智电技术的研发。



这种“研发权限的倾斜”在铂智7项目组体现得尤为彻底。据广汽丰田研发负责人透露,该车电子架构的核心专利中,已有多项来自中国团队。



《日本经济新闻》对此评论道:“丰田正在上演现代工业史上最激进的知识产权迁徙——将技术母港从爱知县迁往长三角。”这种迁徙的效果是明显的,丰田在华投资和研发的费用大幅增加,但回报同样惊人——铂智3X上市三个月市占率突破4.2%,在20-25万元纯电SUV细分市场超越特斯拉Model Y

RCE革命:用户需求的“毛细血管级”解码

为了充分了解中国客户用车习惯和体验,中国的首席工程师团队针对不同的用车场景展开了这种“田野调查式研发”,正是RCE制度的精髓所在。



“在日本,CE是技术权威;在中国,CE必须是产品经理+数据科学家+网红的三位一体。”丰田中国总经理李晖对CE的要求是RCE既有工程师的思想和意识,又有营销概念,能够把技术和研发的语言转化为营销的语言,他们更了解现地的情况,和用户交流更方便,开发的产品也更容易满足消费者需求。他认为,本土化研发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快速地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的变化,要引入了解消费者的各类人才加入研发团队。



这一变化的效果是RCE主导车型的用户建议转化率效果提升明显,是传统模式的数倍。这种转化效率直接体现在商业成果上——铂智3X上市首日订单破万,至今大定突破1.5万辆,同样由中国工程师王君华主导的bZ5也在车展前一天亮相,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小西良树表示“不能丢失中国元素”,这家老牌车企的研发体制正在从技术输出到本地生长的蜕变。

新物种裂变:当“匠人精神”碰撞“赛博中国”

如今丰田在中国的电动化产品,正不断进行“冰火两重天”测试:从-30℃黑河极寒到50℃吐鲁番暴晒的极限环境模拟。这种“时空折叠式验证”的背后,是丰田对“中国速度”的继承与进化——测试周期缩短60%,但数据采集量增加3倍,甚至引入了航天级的振动频段分析法。



这种矛盾与融合,在丰田的产品矩阵中形成奇特的张力,好似技术保守主义者的激进,铂智7搭载的端到端智驾系统,在安全冗余设计上近乎偏执——双独立MCU、三重制动链路、甚至保留物理按键作为最后防线。丰田汽车副社长、首席技术官中嶋裕树在采访中透露,刹车系统采用双回路,这些“不计成本的投入”正是丰田汽车对安全、安心DNA的坚守。



日媒《东洋经济》发现,第九代凯美瑞混动版的中国特供技术——光伏车顶与V2G双向充电,正被逆向移植到北美市场。“中国不再只是技术试验场,而是创新策源地。”该刊评论道。

结语:走在“和魂汉方”的十字路口

当佐藤社长说出““中国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处于领先的位置,如果我们的产品能够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那也一定能够获得全球市场的青睐”,丰田章男会长所期待的“希望有一天,能够驾驶由中国工程师主导开发的车型!”时,这场始于研发体系、成于产品创新、终于组织重构的“中国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百年企业的基因编辑手术——将精益生产的“和魂”,注入智能电动时代的“汉方”。



在上海车展的喧嚣中,bZ5与铂智7交相辉映,恰似丰田转型的隐喻:既不放弃对工业本质的坚守,亦不抗拒数字文明的冲刷。正如《丰田模式2020》章节标题:“在确定性与可能性之间——中国式创新的哲学”。当东京总部的大楼开始采用北京时间的晨会制度,当常熟研发中心的代码开始定义全球车型的电子架构,这场觉醒于上海的变革,也正在一点点重塑和改变着丰田基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