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春风掠过三江平原,阳光洒在佳木斯市东风区建国镇大堆丰村的田野上,黑油油的泥土泛着银光。23日上午,记者来到大堆丰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项目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稻田里,轰鸣的农机正将一片去年复垦的土地翻开,农民们正忙着今年有机水稻的种植;而今年新复垦的土地上已经覆盖了厚厚的黑土,110亩高标准农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远望那些曾经陡峭的山体,如今已完成护坡转型,呈阶梯状向上延展,千余株沙果树苗即将栽种成林,成为市民的采摘乐园;向下探去,坑塘深处一汪清潭泛起涟漪,冷水鱼养殖带给村民更高的收益,7000平方米冷链物流区建设蓄势待发……
这处被当地人称为“地球伤疤”的大堆丰废弃矿山,自2023年启动修复以来,探索出“矿山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的创新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元化的产业项目正在落地生根。一场关于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正在佳木斯铺展开来。
农民正在复垦的农田中备耕
疮痍之地何以迎来新生?政策创新打开治理困局
大堆丰矿山是日伪时期逐步被开发利用的矿山,已经废弃多年,山体表面满目疮痍,矿区植被破坏严重,岩体大面积裸露,部分区域形成陡峻边坡,残坡积物和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极不协调,对周边区域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给周边居民安全和公路景观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对大堆丰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刻不容缓。
“过去提起矿山修复,政府唱‘独角戏’、财政扛重担,社会资本总觉得这是笔‘赔本买卖’。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生态修复,实现废弃矿山的绿色转型。”佳木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蔡元军坦言。
大堆丰矿山的命运转折始于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发布,2022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出台。2023年,佳木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东风区政府在全省率先以市场化方式谋划实施大堆丰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首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黑龙江省矿投集团与佳木斯市城投公司合资组建黑龙江省佳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自筹1.124亿元资金实施大堆丰矿山修复工程。
矿山修复前后对比(黑龙江日报资料图片)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介入生态修复项目,先后出台多项保障性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修复项目中,积极搭建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链接渠道,组织会议拓展社会资本融资路径。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大堆丰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投放4000万元贷款,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我们算的是长远账,不仅是经济账,还有生态和社会效益账。”黑龙江省地矿投资集团副总经理荆提贤指着规划图说。
产业矩阵激活沉睡资源修复两年交出立体答卷
大堆丰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以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以联合经营、组合开发方式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整治,形成“生态修复+渔业养殖+仓储物流+农业种植”的综合治理新模式。通过产业发展激活区域经济,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最终实现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回报机制。
截至2025年4月,大堆丰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70%主体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全部施工。
高标准农田(黑龙江日报资料图片)
在复垦区,土壤改良堪称“外科手术”级别的工程。工程团队采用原位基质改良技术,从30公里外运来5万立方米黑土,配合微生物菌剂修复重金属污染。2024年,新建40亩水田喜获丰收,亩产水稻1000斤以上,达到高标准水田级别。抓起一把泥土,荆提贤展示给记者看。就在前不久,东风区政府调拨来大量黑土,对脚下的原矿坑进行平整和复垦,又一大片的废弃矿坑化身沃土良田,一片片林地将为矿山披上绿装。
采矿形成的坑塘,经排水工程后形成天然地下设施,依托此建立冷链物流仓储设施。走进冷链仓储建设区,矿坑地形正转化为独特优势:18米深的基坑形成天然恒温空间,节能率超40%。“这里将建成万吨级冷库,可以开展冬储菜、速冻食品等经营活动。”佳木斯市佳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项目部主任佟徽透露,产业用地预留区可作为粮食深加工工厂,促进农产品产业链条纵横拉长,优化产业格局。
蔡元军算了一笔账:大堆丰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完工后可形成生态修复区41亩、渔业养殖区90亩、仓储物流区10亩。经科学测算,通过水田指标交易、结余砂石土料销售、渔业养殖、林下经济收益,足以覆盖施工成本。
废弃矿山修复后的景色
乡村振兴的“生态方程式”治理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大堆丰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与农民争利益、却能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思路开展。”在采访中,蔡元军和荆提贤反复跟记者强调这句话。
大堆丰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来的不仅是环境蜕变,大堆丰村的改变最具说服力。走进大堆丰村,笔直的水泥板路通向每户村民的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净整洁。与修复区一网之隔的大堆丰村村委会广场上,安置了篮球架、各类运动器材,吸引村民前来健身娱乐。“以前这旁边堆的是垃圾,气味可难闻了,现在不一样了。”村民笑呵呵地说。
因为大堆丰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常常外出打工的村民在家门口当上了工人;新复垦的水田委托给了村上的农业合作社种植;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渔业养殖、冷链物流产业项目都会优先解决当地村民的就业。”荆提贤说,“大堆丰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完工后,这里将成为市民和游客新的打卡地,我们计划利用矿山和湖面,开发冬季滑雪和冰上娱乐项目,夏季采摘垂钓,冬季赏冰玩雪。”
大堆丰村新貌
沿着京抚公路(102线),与大堆丰村相距不到一公里的星火村是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诞生地,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堆丰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完工后将形成新的景区,在矿山与星火村之间,串联成一条稻田画、矿坑民宿、渔猎体验的新的旅游环线。许多村民开始筹划开办农家乐:“矿坑变景区后,周末能接待多桌客人,山货根本不愁卖!”
站在修复区的制高点,蔡元军望向远方逐渐融合的村落与青山:“我们不仅是在修复地质伤疤,更在探索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这种探索已显现示范效应。当矿山长出稻田、矿坑变成聚宝盆,大堆丰矿山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通往未来的必由之路。
记者:杨桂华;摄影:杨桂华;视频:杨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