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紫沐,这是我第443篇日记。
如果说楼市的上半场,是每次开盘,都比上次更高。
那下半场,就是每次开盘,都比上次更低。
连好楼盘都在抢跑。
保利天奕定位改善,有学铁商,新规产品,还是纯板楼。
结果吹风8-10万,开盘只卖7万+。
绿城馥香园定位刚改,配套和产品上乘。
也是吹风6万多,开盘5万+。
珑曜上城和珑岄上城,更是把广州刚需标杆的定价,拉到了2字头。
优质新盘,都降价到这种程度。
你说二手市场的房价,还会不会继续调整?
所以广州楼市的下半场,才刚开始,远没有结束。
接下来继续砸盘的开发商,会越来越多。
毕竟实力强的竞品都降价了,你不降,还要不要卖?
珠江天河都荟,产品够好了吧,大半个月前就说爆筹了。
但就因为开发商想多赚点,要价4.2万起。
结果成交直接滑铁卢,去化没预想的好。
所以新盘继续价格战,是大势所趋。
降价的新盘越多,二手的回调,也就越深。
遥想前段时间,开发商集体发声,说今年要保利润,涨价格。
结果所谓的保利润,其实是降价保去化。
所谓的涨价格,涨的只是吹风价。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就连表面吃尽利好的买家,也会担心,还有没有下一波背刺。
这轮房地产回调,伤了太多人。
老实说,操盘手是要负点责任的。
毕竟房子自带三倍杠杆,现在更是接近七倍杠杆。
换成别的场景,你想融七倍杠杆,得签一堆风险同意书。
但楼市呢?
从来没有人,给楼市上杠杆做风险提示。
包括官媒,过去也是把低首付,当成利好去宣传。
高风险的多倍杠杆,在楼市这里,成了让大家低首付买房的福利。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你说操盘手没有参与引导,谁信?
那既然参与了,给没有金融常识的老百姓推销高风险产品,有没有维持市场稳定的义务?
别忘了,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居民的大部分财富都沉淀在房子里。
而这两年,首付亏光的案例,比比皆是。
很多家庭六个钱包一辈子的积蓄,就此化为乌有。
积蓄都没了,还要大家努力消费,这不是开玩笑嘛。
救市的决心,操盘手有表露过。
但更多还停留在口头层面。
真正落到实处的利好,只有化债。
而且化债这东西,更多是针对地方。
地方债务是化解了,但居民债务,好像无人问津。
平白成为代价,换谁都不好受。
这也难免让人怀疑,房地产是会继续充当经济引擎,还是仅作为本轮危机的临时工具。
楼市目前的不确定性,还是很强。
而且具体到广州,广州还有个问题,就是城市能级的领先优势在减弱。
不说别的,有空去杭州或者成都看看。
会发现很多强二线城市,进步真的很大。
配套上的差距、城市界面的差距,以及高薪岗位数量上的差距,都在缩小。
要是广州不能在城市能级上,保持断档式领先。
那就算楼市复苏,广州能不能喝上头啖汤,也是未知数。
广州楼市进入下半场,不仅是供需层面的问题。
大环境对房地产的真实态度,以及广州自身的发展失速,都需要时间去验证、去改善。
所以最近接的很多咨询,如果是自住的,我会认真帮忙选筹。
但投资向的,基本都劝退了,再等等。
毕竟现在的环境,不确定因素太多。
当局势不明朗,稳健就是最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