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对话
师语书
《中国素描史》是吴宪生、吴冠华教授申报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分为《史论卷》和《图录卷》两册。该书入选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出版规划,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中国素描史》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史料,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一项空白,是对国家一百多年来素描教学和素描创作的全面总结。该书的出版对于中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为专业和业余的素描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料。
“师语书”第六期特此推出“吴宪生:《中国素描史》”,在中国素描的百年发展中回溯美术教育的根脉与本土路径的探索。
Q-1
您编著《中国素描史》的初衷是什么?
A: 吴宪生
这本素描史是目前为止国内第一本关于素描的专门历史,它是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立项的一个选题。因为我长期从事造型基础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要去查找一些史料,要介绍素描发展的来龙去脉,但是找不到一本能够比较全面地介绍我国素描发展和教学的历史著作,所以我萌发了一个这样的想法,把素描这一百多年来发展的历史做一个专门系统的研究。
徐悲鸿 《男人体》 32x49cm 1924年
王式廓《血衣》300×167cm 1959年
我出版《中国素描史》的初衷有二:一是全面地梳理素描传入我国以后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情况,让我们搞素描教学的师生对素描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二是我们在教学当中,特别是在中国画系的教学当中,过去的一些老先生对素描的认识有些偏差,认为中国画创作不需要学素描。其实素描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的种类非常多,契斯恰科夫式的素描只是其中的一种。
所以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把“什么是素描”讲清楚,让我们的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素描作为一种基础教学也好,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也好,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对素描的理解更加宽泛,在教学当中也可以更加多元,无论是原来苏派的、法国派的,还是当代的素描,都应该得到发展。
国立杭州艺专的素描教室
徐悲鸿及学生和模特在画室
Q-2
您是如何选择书中收录作者和作品的?这些选择背后有什么特别的考量吗?
A: 吴宪生
这是一部全国性的素描史,我在选择事件或者选择画家作品的时候,尽量能够全面地展现我国所有的艺术院校或艺术机构里面有关素描的教学,同时在风格的表现上尽量能够做到多元化,这样才能够全面地反映我们素描教学或素描创作的面貌。
周昌谷 《老人半身像》67.3x41.5cm 1961年
《中国素描史》内页
《中国素描史》内页
Q-3
在编著《中国素描史》的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确保书籍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A: 吴宪生
这部素描史基本上是对我国特别是1949年以后,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各个阶段情况的概述。可以看出,我国素描教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很多波折。在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对待各家各派的素描教学。
吴宪生 《中国素描史》写作手稿
王华祥 《张大爷》 54.5x39.4cm 1990年
这不是一本专门解读素描的著作,它要综合整个素描教学或素描创作发展的历史,因此史料性成为首要考量。解放以后的史料相对容易查找,关键是解放以前,特别是素描引进我国初期以后的有些史料或是有关素描教学方面的内容搜集比较困难。我们先后去了上海土三湾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档案馆、中央美术学院档案馆以及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查找资料。
《中国素描史》内页
吴山明 《女青年》 79x53.5cm 1976年
《中国素描史》内页
Q-4
素描作为一种造型的形式,从最初受西方素描影响到现在自成体系的中国式素描,您认为素描在中国经历了哪些中西语境的融合以及本土性的嬗变?
A: 吴宪生
1992年,我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的素描到北京,参加我们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两校师生素描教学展。在展览的座谈会上,靳尚谊先生说:“我们的素描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也初步有了自己的面貌,但是我们和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相比还有差距。”我问他:“你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在哪里?”他马上回答我:“在意大利。”
素描是从西方引进来的一个画种,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直到1906年两江师范开设图画手工课,才正式在学校的教学当中引入了素描教学。所以粗算也就是一百一二十年的历史。实际上大发展的过程是1949年之后,随着中国各个美术院校的成立以及高校有关艺术学科的逐步建立,促成了素描教学的庞大群体,我国学习素描的人数可谓居于世界之首。
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开设人体素描课
素描进入中国,特别是1949年以后,由于中国大量的画家参与到素描教学当中,这些画家把自己对素描的理解也融入到了素描教学和创作当中。因此,我们现在素描教学的整体面貌已经不是单一的西式素描了。特别是在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教学当中,我们把传统艺术以线为主的表现特点融入到素描教学当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鲜明的带有中国色彩的中国式素描表现方法。一方面丰富了素描表现的手法,另外一方面也通过对外来艺术的吸收改造,提升了我们人物画创作的水平。
《中国素描史》内页
方增先 《男子半身像》 35.5x26cm 1950年代
Q-5
在艺术形式与媒介多元化的今天,请您谈一谈素描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如何在观看中重获造型的主动性?
A: 吴宪生
我觉得如果离开了素描,现代人物画就无从谈起。现代中国人物画创作最根本的一个内核就在于素描。有了素描,画家的造型能力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表现人物时,对人物个性的表现、内在精神的表达以及形象的刻画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当年徐悲鸿先生曾经说过:“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我觉得素描实际上是视觉艺术的基础。
吴宪生 《光复会先贤》局部 1994年
随着当代科技特别是AI的发展,有人觉得将来是不是艺术造型研究就没有必要了?我觉得完全不可能。在艺术当中,造型能力不是一种“死”的能力,也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法,它是一个人整个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一种综合表现。生活当中有很多鲜活的东西,照片是拍不出来的,是通过画家对生活当中的观察凭记忆综合整理,最后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它不是生活的直接翻版,而是从生活当中输出素材,并在此素材的基础上升华成为艺术形象。
吴宪生 《大凉山的母亲》 145×11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吴宪生 《立秋季节》 229×345cm 纸本设色 2010年
素描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在表现客观对象上有着其他画种不能替代的独特一面。素描实际上就是用单一的色调去表现对象。在此过程中,你的修养、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物的理解,都会涌在画面上,你的造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以及素描的能力,就能够决定作品的水平。
目录
书影
作者简介
吴宪生,1954 年7月生于安徽省宁国市。197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结业于方增先、顾生岳任导师的人物画研究生班。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教研室主任、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副主席。
来 源|国美学术通讯
采 编|王怡航
编 辑|郑佳怡
责 编|邱莉丽
审 核|徐 元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