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许可证办理、污水管网改造、公交站点迁移……这些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在“多格合一”的治理体系下得以迅速高效地解决,市民幸福感、满意度也节节攀升。
宝山路街道坚持党建融入网格治理全链条,以“多格合一”机制为抓手,聚焦群众“家门口”的急难愁盼,推动治理资源精准下沉。通过统筹条线部门、执法力量、商户、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以“绣花功夫”破难题、解民忧,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共治、长效赋能”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排水许可证办理“精准破题”
宝山路街道辖区排水用户产权类型复杂、业态多样,沿街小餐饮企业办理意愿低、商务楼宇和酒店自行申办困难也是“老大难”问题。
宝山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多格合一”机制优势,街道网格工作站利用“综合网格工作台”发起联勤联动,协同建管、公安、社区管理办、城管和市监等力量共同推进,形成了“党建引领、部门协同、网格包干”的工作模式。
街道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制定《排水用户申请许可告知书》等材料,细化申报材料、流程步骤,附图文指引,确保商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不仅如此,工作人员逐户上门核验、告知和指导,按照区下发的“应办未办”清单,实现宣传告知全覆盖,指导督促无遗漏。街道还通过前期的走访核查,对申请办理主体可能遇到的问题按照“条块结合”进行分类推进,实现精准破题。
辖区内的上砂菜场沿街小型餐饮店较多,面临菜场空间狭窄、内部无下挖条件和检测井需外置等问题,网格工作站通过邀请市、区水务部门进行实地勘察、指导,积极推进菜场沿街餐饮店铺排水证申办事宜,并最终确定由其产权方牵头推进管网升级。目前已完成公司内部立项、招标等流程,后续将尽快实施物理空间改造。
接下来
街道将通过制定“一店一策”,对剩余办理意愿不高的排水用户实施联勤联动,实现“应办尽办”。
污水管网改造工作“标本兼治”
王家宅路16号、20号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是沿街开放门洞老旧公房,污水管道年久失修,频繁淤堵导致污水外溢。居民杨先生反映:
污水经常外溢至上街沿,夏天蚊虫滋生,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出行。”
街道网格工作站依托现有综合网格治理机制,在原有沟通响应的基础上,建立了“网格吹哨+联勤联动”机制,确保物业第一时间到场疏通管道,实现“反水不过夜”。
解决应急疏通问题后是研究源头治理、长效改造。街道网格工作站牵头,协调街道社区管理办、北方集团等单位,将管网改造纳入今年“美丽家园”项目,彻底更换老旧排水管网。
截至目前
污水管改造项目已完成立项,预计今年完工。改造后将彻底解决反水问题。
公交站点迁移工作“高效响应”
辖区宝山路鸿兴路公交站点原址位于上海总工会遗址(宝山里2号)正门处,周边人流密集,受遗址修缮工程影响,上街沿人行道狭窄、客流交叉,存在安全隐患。
宝山路街道党工委依托网格党建联席会议平台,联动市交通委、区建设管理委、区总工会和交警总队等部门,构建“需求收集—方案论证—协同落实”闭环。意见征询中,由邻近居民区对公交站台周边共800户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同意迁移率达97.5%。此后,市交通委、公交公司通过实地踏勘,确定将站点南移至永兴路南侧,优化客流分流。2025年4月,该站点迁移工程顺利完成,从“堵心站”变成“舒心站”。
新站点不仅缓解了人车混行压力,还与上海总工会遗址展陈工程形成联动,成为红色文化展示的“新窗口”。居民李阿姨感慨:
现在等车不用挤了,到时候还能顺便参观红色景点,真是一举两得。”
宝山路街道以“多格合一”为纽带,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排水证办理、公交站迁移、污水管改造等民生实事中,实现了“问题发现在网格、资源整合在网格、难题破解在网格”。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推动网格治理从“单点突破”向“全域提升”迈进,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宝山路样板”。
记者:黄竞竞
编辑:叶苹
封面:图虫创意
资料:宝山路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