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出门游玩顺便买个西瓜,竟然成了“错误”,甚至还被人追着辱骂?不懂就问,去外地买水果到底触犯了哪条“天规”?

近日,游客李先生在云南旅游时,因买西瓜遭遇了离谱一幕,事情经过曝光后引发热议。李先生到底有没有错?事情又是怎样的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均有可靠信息来源,详述在文中。

一个西瓜引发的“祸端”

众所周知,云南大理风景如画,是许多游客心目中的必游之地。李先生也听从推荐,踏上了云南之旅。

当天,他在大理古城闲逛,遇到一位卖水果的流动摊贩。摊位上水果品相不错,李先生便爽快地掏钱买了一个西瓜,价格是10元3斤,听起来也不算贵。



然而,付款时他发现,商家的电子秤居然没有归零!

按常理来说,无论商家诚信与否,基本都会在表面功夫上做足,比如归零操作。但眼前这位摊主却毫不在意,这让李先生心生疑惑。

于是,他出于好奇,把自己的iPhone 15手机放上电子秤测试。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苹果官方公布的重量是170克,但商家秤上显示的竟是0.34千克!

根据换算,0.34千克等于340克。李先生立刻意识到,这秤恐怕有“鬼”,当场与商家理论。

“鬼秤”还是误会?一场关于斤与公斤的争执

面对质问,商家却理直气壮地表示:“我的秤没问题,云南这边都是这么称的。”



李先生一度怀疑是不是手机出问题了,便前往隔壁商店复秤,发现手机确实是标准的170克。

拿到“证据”的李先生又返回继续与商家理论。他认为,哪怕西瓜只值13元,也涉及商家诚信问题,绝不能轻易算了。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商家辩称,云南当地用的是市斤秤,0.34千克就是170克,没问题!

从换算来看,1市斤=500克,0.34千克折算确实接近170克。也就是说,从市斤角度看,商家说得没错。但如果按国家标准公斤秤来看,李先生的质疑也合理。



于是,两人各执一词,僵持不下。

更离谱的是,商家竟拦住李先生,不让他离开,还要求他必须道歉,否则不放行。李先生当然不愿意认错,双方的冲突一度升级到险些动手。

最终,路人出面劝解,李先生愤怒离开,旅游的好心情全被一个西瓜毁了。

网络发酵:支持与质疑交织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可李先生越想越气,最终决定将这段经历发布到社交平台,请网友评评理。

视频一经发布,引发了巨大的关注。



外地网友纷纷支持李先生,认为商家涉嫌缺斤少两,应该坚决抵制这种不良风气。

但云南本地网友(尤其是大理地区的)则大多指责李先生“不懂习俗”,称当地沿用市斤秤是常规操作,认为李先生小题大做。

习俗还是法律,谁更重要?

部分网友表示,如果当地习惯用市斤,只要价格透明、事先告知,也无可厚非。但从李先生拍摄的视频看,商家并未事先说明这一点。

而且根据国家规定,商品交易中,必须使用公斤为单位,市斤早已被明令禁止。



如果地方习俗凌驾于国家法规之上,每个地方都按自己的标准执行,岂不是天下大乱?

更何况,游客到一个地方旅游,本是认可和欣赏当地文化的表现,而不是来被欺负或“被宰”的。

事件后续:官方回应与思考

随着舆论不断发酵,李先生不仅没有等来道歉,反而被部分云南网友网暴,甚至有当地自媒体公开嘲讽他为“不懂行的憨鸵鸟”,呼吁大家不要跟他计较。



李先生则更坚定地表示:
“旅游城市更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保障游客权益,而不是拿习俗当挡箭牌。”

媒体随后联系了云南当地文旅局,工作人员证实,确实有部分流动摊贩仍使用市斤秤。由于流动性强、管理难度大,且当地居民习以为常,所以至今未能彻底规范。

但问题是,习惯不应成为违法的借口。

如果从源头不加以规范,游客权益将难以保障,“小矛盾”也迟早会变成“大隐患”。



小结

李先生的遭遇让人深思:
旅游本应是放松和愉悦的体验,但若当地经营者罔顾法律、打着习俗的幌子行欺诈之实,最终受损的只会是当地的旅游口碑。

法律是底线,不该被地方习俗取代。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