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网 用文学点亮梦想

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平台

拥有二十多年图书出版经验

出版优秀文学作品 培育知名青年作家

◆青年作家网长期致力于图书策划、编辑、设计、出版、印制、发行和宣传等工作,与国内五十多家大型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携手打造高品质的出版品牌!

◆安排新华书店、京东、当当、淘宝等线上线下多渠道上架发行,国内外三百余家省市级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收藏!

◆诗歌、小说、散文、童话、传记、志书、社科等体裁不限,均可出版!

◆图书出版微信咨询:2416378191


书评‖触目山河皆故人

——读文澜珊老师著作《山河故人》有感

(文/张晓敏)

因为工作太忙,每天起早贪黑的加班,以至于文澜珊老师的著作《山河故人》我已经收到快三个月了,直到今天才有空写书评,说起来实在有些惭愧。

我还是那句话,我是一个视觉动物,特别相信第一眼的感觉,一本书好不好,能不能引人入胜?第一眼很重要:比方说你来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摆在你面前,哪本书会更吸引你的眼球呢?如果封面设计不够好,给人感觉肯定要大打折扣,或许一眼都不想看了。再回到《山河故人》这本书,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扉页上那苍劲有力的“山河故人”四个大字;还有那种饱含厚重历史的画面感——那映入眼帘的重重叠叠的山峦和云朵仿佛从久远的记忆中走来,有些印象清晰、有些印象模糊,就那样错落有致地交织在一起,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作者的笔触,去看看那远处的大山、山下面的河流、还有,那些曾经受河流养育的——故人。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新词,叫做“沉浸式”,自从打开文澜珊老师著作的第一页开始,我就完全陷入了“沉浸式”阅读中。小说从“一九八六年”的“阳春三月”开始,从“关中平原”饮食男女的衣食住行,开始,向我们讲述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的“家长里短”的故事。故事里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作者文笔流畅,文章清新自然接地气,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像邻家女孩,干净朴实不做作,却富有独特魅力。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故事,却有力地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不自觉地看完一章还想看下一章,下下一章;让我不知不觉地从书中看到一个又一个个亲切,熟悉的影子……

故事从“红莲勇上磨性山”开始。单从这个标题来看,我们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好几个疑问:“红莲”是谁?“磨性山”是什么山?红莲为什么要去磨性山?有问题就要找答案,去哪里找呢?自然不用我多说了吧?

没有生过孩子的人,可能永远体会不到生孩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痛苦。还记得多年前我生孩子的时候,那种不欲生的阵痛从头天下午开始折磨着我,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下午。一次又一次剧烈的阵痛冲击着我,虽然每次都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但是那种蔓延到四肢百骸的痛感,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同样是女人,我只生了一个孩子,还被当时痛得差点没有死掉的感觉吓到多年,小说女主人公“南红莲”却接二连三地生了四个孩子,只为给丈夫“孙友成”生一个“可以顶门壮户”的“健康的”儿子。一个女人的青春,几乎全部都被生孩子、养孩子所占据了。但是红莲没得选,因为她生活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那时候的人的还完全被传统封建的思想所占据。
古往今来,身为女子,总是被各种封建理教所束缚,纵然九十年代早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了,但是祖祖辈辈那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又如何能够轻易铲除呢?女孩自一生下来就被歧视,长大了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红莲嫁给“孙友成”,并非嫁给爱情,也绝不是“你情我愿”,而是当初母亲相中“他五官端正,人模人样,料想人如其貌,人品也应该不差,就将自己许配给他”。红莲和友成结婚后,不是没有生过儿子,刚结婚不久,她就生下了一个儿子。那时候的红莲是孙家的“功臣”,“一家之主”孙世列一声吩咐,她连一大家子的饭都不用做,只管照顾好大儿子就行。可惜好景不长,被一家人捧在手心里疼的长子海峰五岁时因为一场高烧,患了小儿麻痹症,最后瘫在炕上,连地都不能下了。没办法,为了能够给孙家生一个健康的儿子“传宗接代”,红莲只能一个接一个地生。

红莲是个怎样的人呢?小说中,红莲生来命苦,因为爹爹南万良有肺病,一家六口人全靠母亲刘春花一个人挣吃挣喝。但是与十三岁就嫁人的母亲相比,红莲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她勇敢坚强、勤劳朴实、聪明美丽、柔弱善良、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她始终认为“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又与那时候千千万万的女人一样,结婚前,有哥哥疼妈妈宠;结婚后,却要做一个人见人夸的贤妻良母,即使丈夫“没本事”让她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她也信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信奉“夫唱妇随”。

为了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她每天“都要一大早起床,打扫卫生,清扫院落,收拾柴火,给孩子们做饭”;为了能让孩子们多读书多识字,“再难,她也要让儿子上学,让他识文断字,汲取知识的营养,成为一个懂是非,明事理的君子”;为了能让丈夫满意,她怀着第三胎即将临盆依然勇敢地爬磨性山拜佛求子。

丈夫要盖房,红莲就帮着伐树;丈夫要打井,她就帮着挖土;因为陕西盛产小麦,她也学会做各种面。平日里除了下地挣工分,还要侍候一家老小吃饭穿衣。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她可以做满满一大桌子好菜;逢年过节,打扫房屋,清洗床单被罩等各种脏活累活,除了两个女儿能帮上一点小忙,其余的全都靠她自己忙活。所以她才会感慨,过年是给男人和孩子们过的。

小说中的红莲是一个性格有些柔弱的女人,这与我妈妈的性格恰恰相反。小时候,爸爸在离家很远的地方给生产队开拖拉机,妈妈带着我们姐妹三个在刚搬来不久的家里种地为生。那年夏天大旱,家家户户都要引水泉沟里的水浇菜园子。我家在下游,妈妈有一天刚把水引到菜地,就被上游的人家给截了。我妈妈没有像红莲一样忍气吞声的让步,而是直接找到生产队长,给那户人家告了一状,当着好多人的面说得有理有据,最后那户截水的人家只好低头道歉,甚至以后都不敢再找我家的麻烦。再看红莲,婆家嫂子说话阴阳怪气的“你有两个女娃也是福气,以后老了,不愁没人照顾你”,她除了自卑,也只是强颜欢笑。大过年的别人来她家打水,她也只是暗地里生气,却一句拒绝的话也说不出口。

但常言道“为母则刚”,有人欺负她的孩子们,她又像母鸡一样保护自己的孩子们,别人家的孩子打她残疾的大儿子海峰,她会理智地告到老师那里;小女儿海兰偷人家东西,她也不会当着人家的面盲目地顺着人家说话、盲目地打骂孩子。但是人家走了之后,她又会以另外一种方式教育孩子不许做贼,不许偷东西。大儿子海峰在友成带他去秦岭看病回来后,被友成放在坑里训练时,只有她这个当妈的看到孩子的痛苦,并且丝毫无惧几近疯狂地跟友成发脾气,同他争吵,对他又是打又是踹,想着把儿子从这个“疯子”手里解救下来。

再来说说友成这个人,用红莲的话说,他“长得倒是人模狗样”,还有一双灵巧的手和一副智慧的头脑,可以自己做各种使用家具,可以自己伐木自己钻井,还能和老丈人一起制作盖房用的胡墼,但是同时他又是一个懒惰成性的人,不管红莲有多忙,都只会出去看人家下棋玩闹,家务活从来不会伸一把手的。而且也没什么本事,导致弟兄几个,数他家的日子过得最穷,甚至媳妇红莲在亲戚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作为“海峰”的父亲,他很称职,给儿子买整个村子第一部电视机作为生日礼物;为了能让孩子好起来,他背着海峰“几乎走遍大江南北”。在海峰十五岁那年,“请了半个月假……带好盘缠,再次背着儿子,去了秦岭”。在“华神医”神秘地跟他聊了一会后,回到家里他又近乎疯狂地训练海峰,希望他能再次站起来。因为海峰就是他的希望,他的心尖,是他的全部。我们无从知道那个神医跟他说了什么,也不晓得海峰的病跟友成曾经去过庙里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友成的爱子之情却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跃然纸上。

对大女儿海珍来说,他也还算得一个好父亲,不打不骂,有时候还会给她买好吃的,骑自行车偶尔也会捎着她。

但友成唯独不喜欢海兰,因为她的出生破灭了孙友成“生儿子”的好梦,所以海兰才刚生下来就差点被送人。在海峰海珍和最小的儿子海熊面前,友成都算是一个慈父,但唯独对海兰不是,用他自己的话说“说不出为什么,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别的孩子怎么都行,只有海兰从小犯了错就非打即骂。以至于海兰感慨:父亲对于孩子性格的影响极大。如果父亲通情达理,那么孩子会形成良好的性格;如果父亲蛮不讲理,这些孩子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但是孙友成也有闪光的一面,他所在的制镜厂组织活动,让他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也“突然意识到,海峰与这个世界有了距离”。大儿子海峰是他最疼爱的儿子,在没有瘫痪以前,几乎是他的全部希望和精神支柱。所以为了这个宝贝儿子,他会拉下面子去城里求大姐帮忙买电视机。虽然只是一台黑白电视机,但是在它刚刚出现的八九十年代,那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小说中红莲“看到满院子的笑脸,无比开心。这么多年了,在人前总感觉抬不起头来,今天,男人总算像个男人了。”这是一直让她感到自卑的丈夫孙友成第一次给她挣足了面子。

然而,让我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的是另外一句话:“这一下午,围了一院子的男女老少,热闹程度快要赶上过年了”。读到这里,不知不觉引起我的回忆杀,记得那年,我家后院的邻居大姐家买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那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新鲜物件。自从她家买了电视机以后,我们前后街的大人小孩每天都会去她家看电视剧,像《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渴望》等等电视连续剧我们几乎一集都不落。大姐和姐夫为人都比较热情,烟笸箩里的旱烟每天都装得满满的,茶壶里的茶每天都早早泡好,招待我们这些小孩子的瓜子和糖块几乎也没怎么断过。每当电视剧开播,她家炕上、地上甚至窗台上都坐得满满当当。赶上白天姐夫还会贴心地把窗帘拉上,以免阳光照到电视屏幕上影响画面质量……
看看我又扯远了,再说回友成,那年六月关中平原发洪水,为了防止洪水冲毁村庄,在村组长孙保良组织全村人员撤离的时候,因为夜里好多人茫然无助,友成便毅然站出来带领大家去他所在的制镜厂暂避。村里组织修路,他会拿着工具冲在前面,也不像在自己家里那样懒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孙友成”这样的人,平时没什么亮点,普普通通,关键时刻却能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再说海峰这个孩子,他刚出生的时候承载了很多光环,他是孙家“等了十一年”才出生的男娃,他的出生让红莲“母凭子贵”。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五岁时发了高烧导致残疾,让他又成了孙家的一个累赘。他热爱学习,却在学校里受同学歧视、打骂而不得不退学。在妹妹哭泣的时候,他会给予安慰;在爹爹疯狂训练他的时候,他一方面非常痛苦;一方面也很想达成父亲的愿望,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够站起来。他敏感、脆弱,却又出奇地懂事,懂事到让人心疼。

海珍从小到大都是一个懂事听话孝顺的好孩子。

而作为第三胎,还是个女孩,“海兰”注定是姥姥不喜,舅舅不爱的那一个。但是海兰生来就懂事,从小不哭不闹。幼时可以“自己抱着奶瓶喝奶”;长大一点的海兰喜欢听“婆”讲故事;会和男孩子们一起“打四角”;去“爬树”、去“偷菜”;会因为羡慕和好奇“偷雪花膏”;和小朋友们一起“蒸南瓜”、“跳皮筋”,还给狗狗准备“葬礼”。大多数时候,她很听话很乖巧,才六岁就帮妈妈给弟弟洗尿布,再大一些总是与姐姐一起积极帮妈妈洗衣服做家务。

上学以后,她是一个好学生,班里的“尖子生”,是“班长”,是老师的“好助手”。她有自己的理想,喜欢画画,想当画家,却被弟弟撕毁了她的“大作”,父亲又蛮不讲理,气得她再也不画了;她还喜欢唱戏,但她也明白:梦想终究是梦想,能不能实现,她也不知道。但她也有自己的“小孩子脾气”,因为弟弟海熊打翻了“一碗豆花”而“哇哇大哭”;爹爹把海峰放进坑里训练,小小年纪的她不仅和姐姐一起把哥哥救了出来,还对父亲的“铁掌”毫不畏惧,与父亲据理力争。明明是很懂事的一个孩子,在心爱的裙子面前,也会大哭大闹,直到姐姐让步为止。

和妈妈一起买门帘,她坚持让妈妈买她喜欢的粉色……

海兰从小就长得漂亮,学习优秀,这一点特别像她妈妈。同时海兰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不仅学习优秀,遇到事情还特别有自己的见解,很有组织能力。从这些微末细节不难看出,海兰以后长大了,肯定会大有成就。

读着书中的故事,总是不自觉地就代入到其中,通过书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熟悉的影子。比如勤劳善良的“南红莲”、比如心灵手巧却脾气暴躁的“孙友成”、比如身残志坚的“孙海峰”,再比如懂事听话如像小透明一样存在的姐姐“海珍”和性格倔强却是非分明的妹妹“海兰”。海兰喜欢听“婆”讲故事,我也喜欢听故事,听“妈”讲故事。小时候妈妈上山干活回来,不管多累,都会给我们洗衣做饭,讲故事哄我们睡觉。我妈妈会的不比“红莲”少,她虽然不会做关中平原的“冻冻”、“棍棍面”等特色美食,但是心灵手巧的妈妈会给我们炸“韭菜鸡蛋酱”下饭,会在春天的时候做“榆钱饭”;也会在过年时给我们做香味扑鼻回味无穷的“红烧肉”。红莲过年时做各种美食、扫房子刷墙整理房间,我妈妈逢年过节也一样忙碌。

海峰生在七八年,只比我小一岁,红莲和友成也和我爸爸妈妈年纪差不多大。那个年代,国家正在实行“计划生育”,而植根于老百姓心中五千年的“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所以很多人家为了生儿子,不惜“超生”,甚至“被罚款”也要生。小说的女主人公“红莲”家是这样,现实中不仅仅是红莲,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如此。我爸爸妈妈就连着生了我们姐妹三个,小妹妹也是超生。小说中“海兰”是红莲的第三胎,因为不是儿子,让热切盼望儿子的父亲失望至极,才刚出生友成就拂袖而去。外婆心疼自己的女儿,怕她在夫家难过,建议红莲把海兰送人。我小妹妹刚出生不久,亲戚朋友们也劝我妈妈和我舅舅家的孩子互换一下,正好他们没有女儿,我妈没有儿子。但是被我妈严词拒绝了,她说“孩子不是小猫小狗,说给谁就给谁了,闺女也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不嫌弃,坚决不换。”好在我爸爸不是友成,没有他那么重男轻女,也很心疼我小妹这个“老闺女”,所以我们这一家骨肉才没有被迫分离,算是比较幸运的。

友成懒惰,我爸爸年轻时候也不是很勤快,但他和友成一样会很多木工活,家里的锄、犁、木板车甚至木头大门都是我爸爸自己做的。自从生了最小的儿子海熊后,友成心满意足,每天下班都会给孩子们买各种好吃的。我小的时候,我爸爸虽然没钱给我们买好吃的,但却会自己动手给我们制作各种玩具。他给我们用榆树枝编过小筐,大约只有一个贝贝瓜那么大。给我们做过玩具木车、手推车。手推车轱辘仅用一个小轴承,但却可以推满满一大袋子粮食。

海兰淘气,上树爬墙打四角偷东西,这些事我小的时候都干过。八九岁的我像男孩子一样淘气,带着妹妹们爬树掏鸟窝,还在秋天时带着她们从近两米高的厢房顶跳到院里的荞麦堆上。现在想想都后怕,那时候万一把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摔坏,这一辈子都不够我内疚的。

海兰的小伙伴偷人家的柿子黄瓜,我上一年级的时候也偷过。因为垂涎隔壁菜园子里的红彤彤的柿子和绿油油的黄瓜,让两个妹妹给我放风,我爬墙头去每样摘了好几个,除了吃的,其余都藏在妈妈给我缝的黄帆布书包里。晚上一听到爸妈回来,就吩咐两个妹妹和我一起假装躺在炕上睡觉,自做聪明地以为这样爸妈就会觉得我们一整天都在家里,没出过屋。却没想到邻居“三婶”等爸妈刚进院,就赶紧告状。墙头上裤子磨光的痕迹和她们园子里那一个个小脚印成了最有力的证据。为此,妈妈进屋一声咆哮将我们喊起来,然后咬牙切齿地骂我们不要脸,偷东西,给她丢人,并且命令爸爸一定要给我们一顿教训。大概性格温和的爸爸也觉得实在丢脸,邻居告状让他很没面子,所以我长到八九岁生平第一次挨了爸爸一脚。只这一脚,让我至今难以忘记,从那以后再也不敢偷任何东西。

海兰的舅舅疼姐姐,自然也疼爱外甥女,给姐姐钱让给外甥女买新裙子。我七岁时刚开始是在大舅家里念书的。大舅觉得我们家的日子比较困难,一年到头吃不到好东西,开“代销店”的大舅时常会把店里的“点心、饼干、蛋糕”等拿回来给我吃,还让大妗子(舅妈,辽宁部分农村的方言)做菜里多放几块肉给我吃。那时候,我住姥姥家,老姨会在雨过天晴带我去山上捡“地瓜皮”回来做菜。去生产队里种苜蓿草的地里采黑黝黝吃,我那时觉得黑黝黝是我吃过的所有野果里最好吃的一种,每次都吃到小手小脸甚至牙齿都是黑黢黢的为止。

海兰的奶奶是个小脚女人,记忆中,我姥姥和我二姨的婆婆都是小脚女人。她们都穿着斜襟褂子,头梳的油光铮亮,脑后面挽一个发髻。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妈妈让我请姥姥来家里吃饭,我和姥姥一起走路的时候,姥姥对我嗔怪的话语:“这丫头,小小的人儿走道脚趿拉地”。而和我走在一起的姥姥明明是一双“金莲小脚”,六十多岁的她走起路来却步履轻盈,如风过境。

海兰的“婆”不仅会给海兰讲故事,每次她去“婆”家,她还给海兰当时特别稀有的糖块吃。而我二姨的婆婆没有糖块,却会“粗粮细做”。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们一家人在二姨家暂住,每天放学回家,二姨的婆婆都会给我们做“葱拌饭”吃,我们姐妹三个再加上二姨家的小妹四个人,这个刚接过二姥姥(我们对二姨的婆婆的尊称)精心拌制的米饭,那个一碗饭就吃完了。于是这个“二姥姥我还要一碗”、那个“奶奶我的饭没有了”的声音此起彼伏,二姥姥却从来都不厌其烦,每一个孩子的饭都精心调拌。

海兰的姑姑看不起弟弟,也不疼爱弟弟的孩子们,虽然来家里看戏时会假装对瘫在炕上的海峰说一句“我娃受罪了”,但只是礼节性地给点钱和“礼当”,并不是真心疼爱侄儿侄女们,我的姑姑们却不然。我记得老姑做的大酱特别香,令我至今回味无穷。十九岁那年老姑做子宫肌瘤手术,我去侍候她,老姑给我包酸菜猪肉馅饺子吃。自幼体质孱弱的我正愁那一大盆面怎么和的时候,刚做完手术没几天的老姑却一把推开我,笑着说:“我来和面吧,看你那小身板,哪能和得动这么多面,别累着了。”

爸爸曾经也是苦命的孩子,自幼丧母,是我大姑妈把他和我二叔及老姑带大的。当时十几岁的大姑疼爱弟弟妹妹们不亚于任何一个做母亲的。无论是洗衣做饭还是给弟弟妹妹做衣服做鞋从来都不假手他人。那时作为赤贫红人爷爷特别“大公无私”,每天几乎长在生产队里。偶尔大姑带着弟弟妹妹去生产队里跟爷爷讨吃的,哪怕正要吃饭爷爷也会把孩子们哄走,还是大姑东家借米西家借面的把弟弟妹妹们带大。后来爸爸结婚了,有了我,又因为我是爸爸的“长女”,大姑对我也是疼爱的不得了。待我比自己的亲女儿还亲。我五岁以前差不多都是长在大姑家里。后来长大后,也是缘分使然,我和大姑居然做了“前后院”的邻居,每天我下班回家,腿脚不便拄着拐杖的大姑都会等在村口;每次做好吃的,或者家里有什么稀罕水果,大姑自己不舍得吃都会给我送一些;有一天夜里下了很大的雨,那有如炸裂般的雷声更让一个人在家的我难以入睡。半夜里听到有人轻轻敲我的后门,原来是大姑担心我害怕打雷,就那么一瘸一拐地拄着拐着拐杖来给我作伴,我永远都记得那夜门打开时看到被淋了一身雨时的大姑那种震撼;还有大姑当时说的那句话:“打这么大的雷,我就知道你害怕睡不着,别怕,有大姑和你作伴……”

我十三岁那年,爷爷去世,二十岁时,瘫痪八年的姥姥离开人世。再后来,大舅和大妗子都相继走了;大姑和姑父都去世了,老姑和姑父……也都不在了……大姑走了以后,我也辗转搬了家,早就不住那个村子里了,但是当时失去亲人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至今不敢回忆……

您看,读着读着,我就整个人都融入书本里去了,去透过书本里的“山、河、还有故人”看我那久违的家乡,以及家乡里山、河、故人。

通读整本小说,里面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有形有貌,有心里活动。哪怕是一个小孩子,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这本书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关中平原像一副模板一样复刻出来,关中平原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年节“礼当”等等都有具体描写。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千年以前的静止画面,那么《山河故人》绝对是八十年代的活历史。
最后,就让我节选这本书令我深有感触的作者《自序》部分段落来做这篇书评结尾吧:

……这本书,在我的脑海中跌宕起伏,在我的枕边辗转反侧,在我的心里忽冷忽热……

有时,我深感文辞枯竭,无能为力;有时,又感觉激情澎湃,笔下滔滔;有时,我想放弃,想逃避,但书中的人们总会莫名跳进我的梦里,用各种方式召唤我,提醒我,警示我,把这本书写下去,写完整!

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无数次,我走过孤独的荒漠,任由那寂寞的细沙吹落在我的身上,眼里,以至于模糊了前路,不知所措……
无数次……
……无数次,我写了改,改了写,反反复复,字斟句酌,力求文不加点。
无数次,我用咖啡麻醉自己,忘掉一切功名与利禄,进入无我的创作状态。
无数次,我用假想中的鲜花和掌声激励自己,披荆斩棘,向死而生!
无数次,我用冷漠和现实对抗,却始终,弃不掉这本书……
……

书已读完,那一个个“无数次”却依然在我的耳边跳荡,回响,让我爱不释手,让我共鸣到无法自拔!

《山河故人》贴近生活、笔触细腻、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读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整本书没有涉及一个肮脏字眼,没有一处污秽描写,不涉情色不涉暧昧,不涉一个“黄”字,虽三岁稚子亦可放心品读。实在是值得品读、传阅、珍藏的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上上佳作!我在这里实名推荐阅读了!

作者简介:张晓敏,女、1977年生人,生在风光无限好的北国,却向往烟雨蒙蒙的江南。故笔名烟雨江南,金华烟雨。文学爱好者,业余时间写作。诗歌、散文、小说均有涉猎。作品多发表于网络。为《文学时代微刊》优秀作者,《中国爱情诗刊》诗人,《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作品偶有获奖。

※本文由青年作家网编辑部发布

★近期已出版图书★

作家会员申请表

投稿出版

扫码填写

多重福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