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勋

近期涉及营商环境类的舆情事件呈现高发态势,蛙眼舆情对此类舆情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以掌握相关动态。据不完全统计,近期涉及营商环境类舆情事件包括东北夫妻江苏淮安开烧烤店遭扰;重庆璧山区大路街道办违法强拆鱼塘被判赔380万;南京一农文旅项目投1700万后遭堵门。

东北夫妻江苏淮安200万开烧烤店遭扰

2025年3月下旬,一对东北夫妻在江苏淮安投资200万开烧烤店,却称遭房东“刁难”致亏本返乡,引发关注。夫妻称试营业火爆,正式开业后频繁停电、抽油烟机故障,还指责中介“恶意扣押金”,5万押金未拿回。此事在网上发酵,引发对投资、营商环境及房东租户关系的讨论。3月30日,淮安市清江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淮海分局介入调查后通报,停电系过负荷超容量用电所致。经协调,商户离淮前与商管公司就预缴电费和押金退还达成一致,退还4万押金及3650元电费,原合同作废。据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自3月20日至4月5日,相关话题全网信息量约5.3万余条。


舆情走势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信息分布占比(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当地官方通报

点评:事件曝光初期,舆论对夫妻俩的遭遇持支持态度,谴责“刁难”行为,一些评论指责淮安的商业环境不佳,也有留言认为该事件与此前江西上饶“提灯定损”相似。通报发布后,舆论出现部分反转,但仍有网民认为停电原因解释不够充分。尽管相关部门回应及时,但公众对“技术性解释”(如超负荷用电)的接受度有限,需更透明的调查细节支撑结论。此外,该事件也反映出“地域标签”对舆情事件的潜在影响,应避免事件上升到地域对立。长远来看,需通过制度完善保障商户权益,构建公平、透明的商业环境,从根本上减少此类纠纷的发生。

重庆璧山区大路街道办违法强拆鱼塘被判赔380万

2021年,重庆市璧山区大路街道办以“环保整治”为由,强制拆除万朝林夫妇承包的120亩鱼塘。此前,该夫妇因当地招商引资政策承包鱼塘,合同期30年,投入数百万元。2024年法院判决街道办赔偿379.9万元及利息,覆盖鱼类损失、设备损毁等。但街道办声称“无赔付能力”,至今未执行。2025年3月末,此事被媒体爆料后引发舆论关注。据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显示,自3月29日至4月19日,相关话题全网信息量约8.2万条。


舆情走势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信息分布占比(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当事人在事发现场讲述当时强拆情况,图自大河报

点评:此事焦点在于强拆是否法定程序,舆论对此事的看法倾向于谴责街道办“权力任性”,同情承包鱼塘的个体夫妇,并呼吁追责涉事相关工作人员。一些主流媒体就此事展开深度报道,揭露强拆细节及赔偿争议,进一步推动热度升级。同时,街道办作为基层行政机关,在此事件中表现出的“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的形象加剧了公众不信任感。后续赔偿若执行不到位,不仅损害司法公信力,还有可能将事件标签上升到“重庆”市级高度,严重损害当地营商环境口碑。

南京一农文旅项目投1700万后遭堵门事件

2023年6月,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张圩社区公开招标蒿子圩片区2901.36亩土地及水面,楠宁公司以1470万元中标,投入1700万元改造并举办活动,成为乡村振兴“样板工程”。2024年10月,社区突然通知该区域属禁养区要求停工,但企业发现政策存在矛盾,招标时未告知禁养限制。此后,企业遭封路、断水断电等,损失超千万元,双方互诉。浦口区联合调查组承认相关部门审批不严,企业也存在“破坏防洪设施”行为,区纪委监委介入调查,案件已进入法院审理阶段。据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显示,自4月16日至4月24日,相关话题全网信息量约5.7万条。


舆情走势图(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信息分布占比(图自齐鲁蛙眼舆情大数据平台)


当地官方通报

点评:此事源由在于政策文件冲突与执行漏洞,涉事地块在2018年被浦口区划定禁养区,2020年又被南京市调整为“限制养殖区”,但2023年招商时仍允许水产养殖,且未在合同中明确限制。此外,社区以企业“破坏防洪堤坝”为由强制执法,企业则通过视频证据质疑执法合规性。此事提示相关部门需建立规划协调机制,招商时则需明确告知规划风险。此外,该事件暴露出当地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短视”行为,“先引资后设限”加剧了政策冲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当地营商环境。

话题总结:

营商环境舆情应对策略

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更是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上来看,涉及营商环境类的舆情呈现声量大、传播快、专业性与复杂性相交织的特点。对此,可从以下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一)新官应“理旧账”。梳理发现,在上述后两个舆情事件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新官不理旧账”现象,这也是导致舆情升温的重要因素。对此,可通过建立专班、挂牌督办等机制,能够有效推动问题解决。通过依法依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能够有效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提振投资者信心。

(二)构建多层次沟通机制。以营商环境专班的形式口吻,利用官微、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事件或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增强透明度和公众理解度。通过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实时跟踪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和处理负面信息。

(三)针对性回应核心诉求。如涉及政策类,需及时发布权威解读;涉及行政效能类,则需公开整改措施,展现整改效果;涉及劳资纠纷类,则需人社、工会及时介入,避免矛盾激化。

(四)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程中,企业意见的收集与反馈机制是关键环节。通过设置企业家座谈会、线上意见征集平台等渠道,建立常态化的企业反馈吸纳机制,能够有效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有利于降低营商环境领域舆情发生的可能性。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蛙眼舆情分析师 刘道勋)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