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里,要说最会算计的老板,那非华谊兄弟莫属。
他们推出的“对赌协议”,可让不少明星吃了大亏。
所谓对赌协议,就是先给明星一笔巨款,同时要求他们在限定时间内达成特定的盈利目标,要是没完成就得自己掏钱补足差额。
很多明星想着“高风险高回报”,就签下了这份合同。
不过最终能如愿以偿的少之又少,有人因此卖掉了豪宅,还有人快到古稀之年还在拼命还债……
冯小刚:多次对赌失利,赔付数亿
2015年11月,华谊兄弟与冯小刚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规定从2016年至2020年,冯小刚每年净利润必须达到1亿元。
如果到期未达标,冯小刚就得自掏腰包填补空缺。
现实却狠狠地给了冯小刚一记重击。
2016年11月18日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票房仅有4.83亿元,虽然豆瓣评分6.7分,但远低于预期,冯小刚还为此在微博上指责万达排片不足。
到了2018年,因为范冰冰“阴阳合同”事件,《手机2》项目被迫暂停,公司实际净利润仅6500万元,按照对赌协议,冯小刚需赔偿0.68亿元。
到了2021年5月26日,冯小刚向华谊兄弟支付的1.68亿元赔偿金也已到位。
统计显示,在这五年间,冯小刚三次对赌失败,累计赔付金额高达2.35亿元。
尽管冯小刚从华谊兄弟的并购款中获利超8亿元,缓解了部分资金压力,但对赌失败还是让他遭受了许多负面影响。
他的创作风格和作品选择受到广泛质疑,为了完成对赌任务,部分作品质量明显下滑,遭到观众批评。
无独有偶,张国立同样深陷对赌协议的泥潭。
张国立:对赌失败,形象受损
2013年,张国立创立的影视公司浙江常升陷入资金困境,2亿元的债务缺口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他的肩上。
为拯救公司,张国立不得不与华谊兄弟达成交易,以2.52亿元的价格出售公司70%的股权。
然而,这份看似救命的协议背后,藏着更为苛刻的对赌条款——不仅要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既定收入目标,还需拿出1.52亿元购买华谊股票,并锁定三年不得抛售。
对赌协议生效后,张国立便开启了疯狂的“还债模式”。
他全年无休地奔波于各个剧组,从古装剧到都市情感剧,从正剧到喜剧,几乎来者不拒。
2017年,与江珊合作的《好久不见》主打都市情感,然而剧中悬浮的剧情设定和老套的爱情桥段,让观众直呼“太尴尬”,口碑和收视率双双遇冷。
这些作品不仅未能赢得市场认可,反而被贴上了“圈钱烂剧”的标签。
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直言:“张国立为了赚钱,连剧本质量都不管了!”
高强度的工作并未帮助张国立完成对赌目标,反倒让他陷入了更多争议。
在录制某户外综艺节目时,张国立团队为了拍摄一段追车戏码,直接封锁城市主干道近两小时。
现场交通瘫痪,周边居民怨声载道,甚至有市民拨打110报警。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张国立团队封路拍摄#的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公众对明星特权的强烈不满。
与此同时,他代言的一款保险产品因“宣传时承诺高收益,实际理赔困难”遭到消费者集体投诉。
有投保人在网络平台晒出合同与理赔记录,直指该产品存在“虚假宣传”,舆论的声浪将张国立推向风口浪尖。
随着对赌期限临近,浙江常升的业绩仍未达标。
2018年,张国立不得不按协议向华谊兄弟赔付2.3亿元。
这笔巨额赔偿不仅耗尽了他多年的积蓄,更让苦心经营多年的公众形象严重受损。
不过,在这些对赌协议的案例中,有人赔得倾家荡产,也有人赚得盆满钵满。
杨幂:从艺人到老板的成功转型
2015年,杨幂所在的嘉行传媒面临着巨大的对赌业绩压力。
东方明珠旗下尚世影业于2015年10月通过协议转让和定增的方式入局嘉行传媒,这也让嘉行传媒踏上对赌之路。
面对压力,杨幂率先行动,开启了疯狂拍戏模式。
从2015年到2017年这关键的三年里,她一口气拍摄了13部作品。
那段时间,杨幂几乎霸屏大小荧幕,然而高强度的工作也让她的作品口碑受到不少质疑,外界开始对她的吸金能力产生怀疑。
就在众人以为杨幂会在对赌中败下阵来时,2017年,她与迪丽热巴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横空出世。
这部剧凭借精彩的剧情、精美的制作和演员们的出色演绎,迅速成为爆款。
该剧网络播放量突破450亿,不仅让杨幂、迪丽热巴等一众嘉行旗下艺人人气飙升,更如同一台印钞机,为嘉行传媒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凭借这部剧以及其他作品的成功,嘉行传媒超额完成了3.1亿净利润的对赌目标。
杨幂借此机会,从单纯的艺人华丽转身为公司老板,实现了事业上的巨大飞跃。
她不仅证明了自己的商业价值,还带领嘉行传媒在影视行业站稳脚跟,旗下艺人阵容不断壮大,业务范围持续拓展,在影视制作、艺人经纪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些对赌协议不仅改变了明星的生活,也悄然改变了华谊兄弟的命运。
华谊兄弟
华谊兄弟在巅峰时期,总市值高达894亿元。
在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以及艺人经纪等领域,华谊兄弟都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统治力,几乎每年都有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作品问世,“华谊出品”就是品质与票房的双重保障。
然而,从2013-2015年,华谊兄弟一系列高价收购明星关联公司的行为,为其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其中,以10.5亿收购成立仅数月且负资产的东阳美拉最为引人关注。
这一收购行为背后的资本运作疑点重重,外界纷纷质疑华谊兄弟是否在进行利益输送。
自2018年起,华谊兄弟受对赌失败以及行业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业绩持续亏损。
众多明星关联公司未能完成对赌目标,不仅没有为华谊兄弟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让其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
与此同时,影视行业监管政策趋严,市场竞争加剧,观众口味也日益多样化,华谊兄弟在内容创作和市场布局上逐渐跟不上步伐。
业绩的下滑直接反映在股价上,华谊兄弟的股价大幅下跌。
曾经备受股民追捧的“影视龙头股”,如今让股民损失惨重,股民成为这场资本游戏的最终输家。
华谊兄弟也从行业巅峰跌落,陷入了艰难的转型和自救之中。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华谊兄弟不断出售资产,如2024年7月,将控股子公司东阳美拉70%股权转让给阿里影业,试图通过资产重组改善财务状况。
同时,公司加大对新兴业务的投入,涉足短视频、网络剧等领域,试图紧跟行业发展潮流。
此外,华谊兄弟还积极与其他影视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优质项目,期望通过资源整合重塑市场竞争力。
但华谊兄弟能否成功走出困境,重现昔日辉煌,仍有待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