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姬薇
4月25日-27日,由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健康界、健康县域传播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健康县域大会暨县域医共体人工智能生态建设大会在北京开幕,近千家县域基层医疗机构与会,当前县域医共体建设步入关键期。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编办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到2025年底,力争全国90%以上的县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县域医共体。
为此,大会主论坛和九场分论坛聚焦县域医共体人工智能生态建设、县域急诊急救、县域医共体感染性疾病学科能力提升、基层慢病防控、县域医共体心电影像中心指南建设、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优质服务基层行”、县域医院品牌建设与宣传培训等,直击县域医共体发展的痛点,“AI含量”极高。
《健康县域传播平台》创始人、总编辑汪言安表示,AI在县域医疗的应用,常常围绕着“数据互通、场景落地、生态协同”这几大核心。在技术层面,通过AI辅助,弥补了基层诊断能力短板。在机制层面,以政策推动数据共享与绩效考核,激发了各方动力。在生态层面,技术企业、医疗机构、保险机构联合协作,服务形成闭环的趋势正在构建成型。
“未来随着更多AI解决方案的推广,比如区域审方中心、智慧急救系统等,县域医疗将加速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为健康中国战略注入新动能。”汪言安说,AI推动县域医共体向数智化、同质化、高效化转型,这一点毋庸置疑。
与会专家指出,AI助力县域医共体发展有几大关键路径:AI通过构建统一的医共体数据集成平台,实现了检验、影像、电子病历等数据的互联互通。AI通过智能影像识别、智能病历分析和检验结果智能解读,提升了基层诊疗的精准度。AI通过远程会诊和远程培训,把优质资源延伸至县域基层。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