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就送100万日元,保证每年休假129天。”这是日本企业为了吸引毕业生,开出的优厚条件,此外还有升职加薪、免费住所等诸多福利待遇。
近年来,日本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尤其是大学生,几乎可以“毕业即就业”。
据统计,2024年春季毕业的日本大学生就业率达98.1%,达到自1997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
因为劳动力不足,公司变着花样向求职者推销工作机会,真的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但其实日本也有过求职难得阶段,打开他们的劳动部官网能看到一个醒目的标识,“就业冰河时代特别支持”。针对的是日本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出现的群体,这群人刚出校园就撞上企业裁员潮,平均每4个毕业生就有1个找不到工作。
裁员潮的起因是大家所熟知的日本1992年开始的经济衰退,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因为大环境的变化,让原本一些带正向保障效果的制度变成了枷锁。
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的校招,原本应届生是一种带有定向扶持色彩的身份,为了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很多大企业是背着校招的指标的。但经济不景气,参与招聘企业缩减70%的背景下,应届生身份变成一种负担,一旦错过校招失去应届生身份,索性毕业即失业。
一边是招不起人的企业,一边是找不到工作的员工,日本当局就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在1996年,全面废除校招制度,并修订劳务派遣制度,将劳务派遣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外包全面合法化。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实际一实行就变了味,像2003年,30岁以下年轻人派遣工比例高达40%,这些岗位没有社保,可以随时0赔偿辞退,工资也只有正式工的零头。
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后只能做外包,本能就会产生对学历神话的质疑,日本高中生对高考的抵触情绪开始显现,更多人开始逃离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回老家就业或者创业,这也是当局乐于看到的。
于是,1992年日本启动了乡村大基建计划,吸引超200万年轻人离开东京。但讽刺的事,等到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袭来,这些在四五线城市用温泉旅馆和滑雪场堆砌的伪需求,随着银行贷款断供瞬间蒸发,地方经济一片萧条。
当年喊着建设家乡的年轻人又被迫拖着行李箱坐上了去东京和大阪的火车,但回程后依然是一岗难求,因为和他们竞争的还有当时日本金融机构破产后的金融从业者,以及过去10年供应过剩的年轻人们。
一份在就业冰河期毕业的女大学生工作简历流传全网:
毕业之后很难找到愿意“正规雇佣”的企业,只能以“合同工”身份开启第一份工作;2年后以“临时工”身份换到另一家公司,好不容易历经波折熬到转正,却因为怀孕不得不休产假,还没休完假就遭遇全球经济危机被辞退,被迫成为“主妇”,直到2014年重回社会也只能做着兼职的工作……
这份简历寥寥数字,却足以窥探当时就业的动荡和辛酸,这也是大部分冰河世代的缩影——他们是一群被时代抛弃的 “无用之人”。
这便是2000年日本出现的超就业冰河期,“就业冰河期”一词,甚至入选过日本第11届新词及流行语大奖,可见在当时的影响面之广。 根据日本财务省调查,冰河期一代有大约1600万人。日本有社会学家形容,他们就像是被时代这辆火车抛下的一群人,从此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徘徊,格格不入。
日本的媒体最近做过调查,计算出冰河期一代40岁左右男性的平均月收,到现在也只有22万日元(约1.1万人民币),他们当中很多人还成了尼特族。尼特族这个词最早出现于英国,之后传播到其他国家,它是指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
到现在,日本尼特族当中有40%单身,每户的年收不足100万日元(约5万人民币)者占比高达66%,而单身尼特族年收的60%来自于政府的福利救济。
另外,尼特族的60%都和父母住在一起,目前还能依靠父母的收入生活,但父母一代退休和离世后,他们将和单身尼特族一样,陷入贫困。
更为严重的是,冰河期一代从找工作开始,直到老年后,都很可能走不出天寒地冻的人生际遇。在日本的2040年问题中,冰河期一代由于长期收入低、储蓄少,将成为贫困的老年人群,加重因高龄少子化而不堪重负的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负担。
所以,我们在日剧、动漫里经常能看到啃老族、蛰居族、平成废柴这类喜剧角色,但结合现实看都是悲剧,时代的灰尘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逃避可耻但有用,也只是无论如何努力也看不到希望的大环境留给他们的后遗症。
时间快进30年,今天日本经济算是走出低谷,又叠加人口减少,一下就从就业冰河时代变成了火热时代,上一代人的青春已经过去,年少的内卷、成年的彷徨、老年的无助也都成为历史沉默的一部分。
此外,日本“就业冰河期”的经验也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青年失业问题。青年失业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还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年轻人顺利就业。虽然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却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