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时代的天空。罗广斌,就是这样一个名字。他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知名作家,一部《红岩》,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成为那个时代最热门的文学著作。然而,这位曾经被关入白公馆渣滓洞四百多天的坚定革命者,却在文革的风暴中倒下,他的死亡也成为了一个至今未解的谜团。

出身名门,革命之路初启航

罗广斌出生于诗书之家,他的父亲是担任过国民政府县教育局局长的乡绅,在当地德高望重。他的大哥罗广文更是先后担任国军第十八军军长和第十五兵团军中将司令。这样的家庭背景,本可以让罗广斌过上优渥的生活,但他却毅然选择了革命之路。

1948年,罗广斌应组织要求回到成都准备策反大哥。然而,罗广文却不想倒戈,很快罗广斌的身份被军统获知,并对他进行了秘密抓捕。罗广文虽然知道弟弟的身份,但他一直希望弟弟能弃暗投明,回到自己身边,所以在得知弟弟被捕后并没有给弟弟求情。就这样,罗广斌被送入了渣宰洞。

在渣宰洞,因为他哥哥的关系,罗广斌并没有受到刁难,生活待遇和其他政治犯有着明显的区别。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看到幼子被捕,罗广斌的老父亲心急如焚,亲自去求大儿子帮忙解救弟弟。罗广文迫于父亲的哀求出面协调,军统局表示,只要罗广斌写下保证书,宣布脱党,就立即释放。然而,罗广斌却一口回绝了这个要求,他坚定地表示自己誓把牢底坐穿,绝不会向国民党反动派妥协。他的这份坚定,让狱中的那些老同志都感到钦佩。



躲过屠杀,文学巅峰展风采

不久之后,新中国成立,国民政府兵败如山倒,西南半壁也岌岌可危。渣宰洞中的军统在撤离前,对狱中的政治犯开始进行无差别屠杀。此时,军统特务杨钦典为了自保,将最后十九名政治犯全部放跑,罗广斌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回到组织后,年仅二十五岁的罗广斌在重庆先后担任了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来又在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在这期间,他和杨益言合作出版了多部著作,我们耳熟能详的《烈火中永生》以及后来的《红岩》都是两人的作品。

《红岩》以渣宰洞白公馆为主线,讲述了中美合作所里面的黑暗与暴虐,我党被捕干部在里面英勇斗争并受尽酷刑的种种事迹。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表性著作。罗广斌也因此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他的名字和《红岩》一起,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文革风暴,命运转折成谜团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1966年,文革开始后,罗广斌也顺应形势参加了红卫兵战斗小组。但属于罗广斌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从当初的革命小将变成了被小将们革命的对象。

重庆的红卫兵拿出了当年罗广斌反对国民政府的气势,很快就将他的家庭成份公之于众,认为他是国民党留在大陆的特务,还把小说《红岩》定为修正主义的“大毒草”。罗广斌的大字报贴满了重庆文联和街头巷尾,称他是打入人民内部的定时炸弹,并要彻查他是如何逃出渣宰洞的。

1967年一月,关于罗广斌的历史问题被定性,他的家被查抄,并被押送到工程学院关押起来。学校的大喇叭全天候播送着罗广斌在渣宰洞叛变的细节,革命小将们白天揪斗,晚上要罗广斌写交代材料。从二月五日到九日昼夜不停的审讯让罗广斌彻底崩溃。

十日上午,罗广斌在一名红卫兵的看守下上卫生间,进去后就再也没有出来。当那名看守进去查看时,罗广斌已经从三楼坠下,而他的死因也成为了谜团。因为是孤证,所以罗广斌是自杀还是被人推下,一直众说纷纭。直到1980年,这位坚定的革命家、作家,才被组织平反,可是斯人已逝,幽思长存,空留无尽遗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