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6年,在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联合后,西渡黄河实施宁夏战役计划,从而促进西北地区首次实现抗日的重大战略决定,同时也是西征作战部署的关键。也是在渡黄河期间红四方面军为防止暴露而付了一笔“封口费”。

说到“封口费”这个词,人们往往会把它与隐藏真相、隐藏罪恶联系在一起,觉得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什么正大光明的事儿。然而,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当年,红军花过的一笔特别的“封口费”,却留下一段佳话。这个故事,还要从1936年红四方面军一部奉命西渡黄河说起。



如何迅速造成雄峙西北发展抗日的局面?

1936年10月,历尽了千辛万苦的红二、四方面军终于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实现了伟大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此时红军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蒋介石仍极力实施其灭共计划,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步步紧逼。实际上,早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前,中共中央就审时度势、进行谋划,认为最关键的是西渡黄河占领宁夏及甘肃西部,“打通苏联为实现抗日战争,首先为实现西北局面进行部分抗日战争之主要一环”。



据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于10月11日发布《十月作战纲领》,提出三个方面军协同作战,夺取宁夏。其中,交给红四方面军的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是,迅速完成造船任务,以三个军渡河,准备同红一方面军攻取宁夏。红四方面军受领任务后,迅即作出部署,命令红三十军至靖远一带,负责秘密造船,并侦察渡河点,准备渡河事宜。其他各部相应梯次配置,负责抗击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

当时,国民党军在黄河两岸都已经布防。为了隐蔽行动企图,红三十军特意把造船地点选在距离黄河约三四十里的一个叫大芦子的地方的一片山林里,一来不容易被敌人发现,二来可以就地采集一些造船材料。



按照计划,要在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建造大船40只,每只船可坐一个小班,大约八九个人的样子。可以说,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幸好红三十军在长征时带过来一支船工会,造船的任务尽管很艰巨,但总的来说还算顺利。

在建造船只的同时,红三十军还要同时做好两件事:一件是深入敌人防区进行化装侦查,查明对方兵力、配置,以及地形,选择渡河地点。另一件是组织渡河模拟演练,解决如何把船抬到河边、如何乘船渡河以及上岸后的行动等问题。这个准备是在国民党军飞机时常进行临空侦察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演练行动大多是在夜间进行的。

渡河计划

10月23日夜,根据上级命令,红三十军前卫师八十八师所属的二六三团作为渡河的前锋部队开始组织偷渡,渡河地点选在靖远上游约30里的红嘴子。早已决心为实现党的战略任务而西渡黄河的红军战士们,踏着几十里的崎岖山路,将船抬到黄河边,在浓重夜色和滚滚涛声的掩护下,划船向对岸驶去,一切都非常地顺利。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当破浪前进的红军战士们兴奋地以为马上就要到达对岸时,才惊讶地发现,横在前面是一条长长的沙洲,几次试图绕过去,都没有成功。



原来,前期侦查中,由于树木杂草的阻挡,河中的情况没有完全掌握清楚。而此时,远方的村落已经隐约传来了鸡鸣,天马上就要亮了。鉴于这种情况,时任红三十军代军长的程世才与政委李先念商量后,为了红四方面军后续部队的渡河大计,果断下达了撤回的命令。奔波了一夜的红军战士们,抬起被水浸得更加沉重的船只又赶了几十里路,重新回到出发地。



部队撤下来了,船抬回来了,但代军长程世才心里关于如何渡河的问题都却没有放下来。在组织部队后撤的同时,他又派出侦察人员,探查可以过河的渡口。经过反复勘察,一个叫虎豹口(又名河包口)的地方进入了侦察人员的视线。这里,两岸峰峦起伏,滚滚黄河从山间奔涌而出,虽然水势湍急,但河面不宽,木船只需20分钟左右即可渡过。为了稳妥起见,当天下午,代军长程世才又亲自带八十八师团以上干部和担任前锋的二六三团的连、排干部,换上便衣,到河边进行现地勘察,不仅基本摸清了山形水势,还基本掌握了对岸的兵力、工事部署情况,对渡河充满了信心,决定当晚再次进行偷渡。



特殊的封口费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渡河部队再次抬着木船出征了。在通往虎豹口的路上,要路过许多村庄,村民对红军都很友好。为了不暴露行动,同时也为了保证群众安全,部队出发前,专门派出人员,动员群众不要出门、不要送行。寂静的黑夜里,只有红军战士们抬着木船悄然前行,几十里山路很快就被甩在了身后,前面还有一个村子,过了这个村子就是渡口。

然而,就在此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再次发生了。原来,部队的行动惊动了一只老乡家的狗,它冲着队伍狂吠不已。在这万籁俱静的夜晚突然传出异样的狗叫声,是很容易引起敌人警觉的,那样的话,渡河就艰难了。



就在大家着急的时候,不知谁想出一个主意:我们干脆花钱把老乡的狗买下来,然后把狗嘴堵住,等部队过了河再把狗完好地还给老乡。把情况跟老乡说明后,他爽快地答应:你们干的是大事,一只狗算不了什么,随你们处置就是了。就这样,暴露的风险很快被化解了,也由此在当地留下了红军花钱封狗嘴的有趣佳话。担任前锋的二六三团抬着船只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虎豹口,开始进行了各种准备,渡河行动进入倒计时。23时整,代军长程世才一声令下“渡河!”,只见十几只轻舟齐发,像离弦之箭驰向对岸。约20分钟后,只闻对岸枪炮声大震,火光闪烁,渡河先头部队成功上岸。已在睡梦中的守敌猝不及防,乱作一团,除少数逃脱外,大部被歼灭。先锋连还缴获了守军两条船,每条可乘五六十人,大大提高了后续部队的渡河效率。



后记

革命时期,红军走的每一步都仿佛是走在刀尖上,他们为了革命将生死置之度外,强渡黄河的西路军更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举渡过黄河,摧毁了马家军防线,为渡河后的战斗创造了有利形势。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夜晚狗吠看似是一件平凡无奇的小事,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旦因狗吠引来敌军,就会对西路军的渡河计划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个因素也被机智的红军用“封口费”的办法解决了,而老乡能答应让红军堵上“狗嘴”,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其对红军的信任。正是因为红军坚决彻底地执行群众纪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因而才能最终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胜利之师。不知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