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取消“大小周”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
最近小红书一则取消“大小周”的通知,让“互联网人终于不用单休了”的词条冲上热搜。评论区里有人欢呼“终于能双休追剧了”,也有人调侃“取消大小周,但没取消半夜@我的工作群”。当大厂轰轰烈烈地撕下“加班狂魔”标签,打工人想要的周末自由,真的会“到账”吗?
早在2021年,快手、字节跳动、美团优选就相继宣布取消“大小周”,2022年得物也宣布取消“大小周”。如今小红书的加入,让这场“去大小周”运动颇有轰轰烈烈的仪式感。
有大厂员工算过账:取消“大小周”相当于每年多出26个休息日。还有人发现,公司茶水间悄悄添置了按摩椅,会议室改名“不加班会议室”。
但“魔幻现实主义”依然存在。某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吐槽:取消“大小周”前,周末加班还能理直气壮地要打车费;现在只能在家抱着电脑“自愿加班”,美其名曰“弹性工作”。更绝的是某些企业的“创造性执行”:把“双休”写进制度,却在周五下班前派发“周一早晨就要交付”的工作任务,让人不得不周末赶工。
这种魔幻现实被精准概括为:“明卷改暗卷。以前是带着牙刷去加班,现在是带着电脑去郊游。”当工作群消息在周末依旧不断弹出,取消“大小周”更像一场行为艺术——公司卸下了制度性加班的包袱,打工人却陷入了更隐蔽的被“白白获取”。
据不完全统计,72%的互联网人在双休日仍处理工作消息,45%的人经历过“休假比上班更焦虑”。说到底,我们反对“大小周”,本质上是在反抗被异化的时间。取消“大小周”就像给未真正痊愈的病人摘掉呼吸机,而要真正祛除“过劳”之痛,还需重构更合理的目标管理,营造更温情的团队氛围。
当某天打工人不再把“双休”当作公司福利炫耀,当“到点下班”不会引发“工作不饱和”的猜疑,或许我们才能说:这次,是真的进步了。(张英)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