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出身的青年党员高禹民,在危难中受命任下江特委书记,同六军一师一团活动。

在敌人高压、饥寒交迫中,他以"只要头尚在、血尚温,誓死抗日"的思想鼓舞战士。为了生存,差不多四五十里地往返去背萝卜和马皮。

条件这样苦,他却没有丝毫的消沉。1938年12月2日,他给北满临时省委写了一封7000多字的长信,信中的赤诚至今仍动人心魄。

信的开头就表达了对战友的怀念:"黄叶纷飞的时期,交通别去,当遍地银花山川皆白的时期交通返回,

在这长期间的过渡期间内远地的战友们是何等关心你们的一切……交通来到带来了无限的革命热情,真使人愉快至极。"

接下来报告了下江政治形势,地方工作情形、队伍状况,还尖锐中肯地提出了对省委工作的批评和建议,读到的人都会从中感到一种高度的责任感。

信的末尾,尤其感人至深:亲爱的同志们:现在夜已深了,室外的狂风配合着树声呼呼怒号,冷风阵阵袭来,吹得一盏昏暗的野兽油灯的灯火动摇不定。



燃烧鼓舞起革命的热情,吃马皮、树皮、松籽的战士们正在酣睡着,负伤同志们的咳声打动了我的心弦,周身的热血在奔腾狂流……

使我一刻也不能忘掉,同时也没法忘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指示我们在急转的旋涡里踏着点点的鲜血,前进……杀敌……冲锋!

这封"每字逐句的都有热情奔流"的来信,送到北满临时省委以后,冯仲云以北满临时省委的名义写了回信,对于下江工作提出六点意见。

像是为战友的激情所激动,在回信中他写了下面的话:"远地送来亲爱的战友们的饥饿的呻吟,寒冻的颤音,热情在我们周身澎湃,

同志们坚毅清瘦的身影在我们脑海中闪动。我们是朝夕关怀着你们。翘望兴安峰峦,可见巍岭绝壁严肃的仪容!白雪与寒风争厉!



是象征着伟大事业的时期。我们紧握着拳头,誓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去与饥饿与寒冻[斗争],去与万恶日寇拼杀!不达胜利誓不休!"

这种互相的关怀、激励,给予他们一种巨大的力量!敌人在残酷的"讨伐"中,没有放过"北满临时省委"机关,只是他们始终不清楚它设在什么地方;

在审问被俘的抗联战士时,也不会忘记追问"冯仲云、张兰生的住处,去向"。

1938年五六月间,日军"讨伐"队在汤原县进山"讨伐"带回一些人头,半夜从监狱中提出六军被服厂政治主任李桂兰(即李亚洲)和女战士夏志清,

让她们辨认有没有冯仲云和张兰生。李桂兰想到指出人头中有,可以减弱敌人对省委的搜捕,就随意指了两颗人头。

第二天,敌人就把这两个作为冯仲云和张兰生的人头挂到城里的东西牌楼上,炫耀他们的"胜利"。而这时,冯仲云正在通河县的密林里参加部署部队的西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