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叙合并: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成立

前因: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后果:叙利亚独立

前因: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956年,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最终成功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此举为埃及在阿拉伯世界中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1958年2月,埃及与叙利亚两国正式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原埃及总统纳赛尔出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首任总统。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成立离不开叙利亚复兴党人不懈的推动。

当时,国力孱弱的叙利亚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自1946年独立以来,叙利亚国内就未曾安定过,在英美两国的支持下,叙利亚的军人发动了多番政变,导致政府内阁不断更迭,这使得叙利亚本国的发展受到极大的牵制。

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后,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如日中天,英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则一落千丈。

此时,趁着英国衰落,美国加紧了收编中东国家的步伐。在相继成功拉拢了沙特、黎巴嫩和约旦之后,美国试图将叙利亚也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但此刻的叙利亚民选政府并不打算选边站,这使得美国大为不满。

随后,美国找上了它的阿拉伯盟友们和土耳其,商量用武力推翻叙利亚政府,进而将叙利亚强行收入己方的阵营。

在得知美国的阴谋之后,埃及迅速派兵支援叙利亚,纳赛尔让埃及的军队驻扎在土叙边界,以协助叙利亚防范来自土耳其的入侵。

不愿坐视美国独霸中东的苏联也对土耳其发出来警告。

此外,美国的那几个阿拉伯盟友在武装干涉叙利亚这件事情上也一直与美国貌合神离,并且从一开始就没有给予美国以实质上的配合,于是,美国的军事干涉计划最终也只能以失败收场。

尽管叙利亚最终转危为安,但美国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让叙利亚政府对本国的安危感到极度担忧,于是,经过激烈的讨论,叙利亚的复兴党人决定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了他们慕名已久的埃及总统纳赛尔身上。

被誉为“埃及雄狮”的纳赛尔素来有一统阿拉伯世界、重现阿拉伯帝国昔日荣光的雄心。

纳赛尔认为,阿拉伯世界的四分五裂导致了阿拉伯国家在面对域外大国的渗透和以色列的入侵时的无力,唯有阿拉伯世界联合起来,阿拉伯民族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复兴之路。

因此,尽管纳赛尔统治的区域仅限于埃及,但纳赛尔时常表现出他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关怀。

在1956年发布的埃及临时宪法中,“埃及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被专门提及,而早在1955年,纳赛尔便已公开阐述过“阿拉伯民族主义”了。

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阿拉伯世界的空前团结让纳赛尔感到欢欣鼓舞,纳赛尔由此更加相信,阿拉伯世界的联合将会激发出巨大的力量。

在成功收回苏伊士运河之后,埃及成为了阿拉伯世界反抗外国势力、争取民族独立的典范,纳赛尔本人更是被誉为“当代萨拉丁”,得到了阿拉伯世界一致的敬重。

因此,出于对纳赛尔本人的信任,以及对纳赛尔理念的认同,叙利亚复兴党人坚持认为与埃及合并是叙利亚当时最为正确的选择,并多次派出代表前往开罗商量两国合并事宜。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力主阿拉伯世界联合的纳赛尔却陷入了疑虑。

原来,尽管纳赛尔曾经主动提出过阿拉伯国家应该通过少数国家的联合或合并并最终走向大一统,但在面对叙利亚突然提出的合并请求之时,纳赛尔不得不加入很多现实因素的考量。

事实上,当时埃及和叙利亚的政治体制存在巨大的差异。

彼时埃及实行一党专政,中央政府对军队有着极强的控制力,且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而叙利亚恰恰相反,叙利亚实行的是多党制,军队与各个政党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军队时常能够左右政局,另外叙利亚实行的还是市场经济制度。

因此,如何整合这两个存在诸多差异的国家,如何保证叙利亚军人对中央的服从,以及如何面对合并之后大国的干涉,都是纳赛尔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因此,纳赛尔提出,要给两国合并留个至少五年的准备期。

但叙利亚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当时的叙利亚危机四伏,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都试图扶持相应的政党使之掌权并进而控制叙利亚。

复兴党人将这个状况如实告诉了纳赛尔,并劝纳赛尔尽早合并,否则恐怕日久生变。在叙利亚领导人的劝说下,纳赛尔终于下定决心立即与叙利亚合并。

1958年2月,埃叙合并协议经由双方公民投票通过,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由此诞生。

后果:叙利亚独立

1961年,叙利亚右翼军人集团发动政变,宣布叙利亚脱离阿联重新独立,从而终结了埃及与叙利亚的合并。

结论:埃及和叙利亚联合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尝试是当代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初步实践,在纳赛尔的影响下,不少阿拉伯国家纷纷进行了联合或合并的尝试,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潮由此风靡一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