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暮春时节,娄湖水面波光粼粼,白鹭掠过芦苇荡,岸边樱花步道上,市民推着婴儿车漫步,孩童追逐着低空飞舞的蓝蜻蜓。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的见证下,这座曾因工业污染沦为“生态痛点”的城市湖泊,历经五年系统治理,如今以“会呼吸的生态公园”姿态,成为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的标杆样本。

娄湖曾经是安顺市的“心病”。2019年,因周边工业废水直排、生活污水溢流,湖水氨氮浓度超标3倍,湖面藻类疯长,鱼虾绝迹,被列入贵州省重点治理的“黑臭水体”名单。


娄湖生态公园全景。娄勇平摄

市民吴先生说:“娄湖以前就是一个水塘,以前附近村寨的污水、生活用水全部都是排在里面,所以非常地脏。”

改变始于一场“生态革命”。安顺市政府联合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启动“水陆空”立体修复工程:湖底铺设生态基质,栽种苦草、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构建“水下森林”净化水质;沿湖打造生态缓冲带,种植芦苇、鸢尾等耐污挺水植物,形成天然“净水器”;引入鲢鱼、鳙鱼等调控水生态系统,配合无人机定期监测水质变化。


娄湖生态公园。王兴文摄

如今的娄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透明度从20厘米提升至1.5米。这里已记录到多种水鸟、本土鱼类。穿过环湖绿道,望湖广场上正在举办一场特殊的地球日活动:生态志愿者通过环湖慢跑活动,为大家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绿色发展理念。

公园自开放以来,成为贵州省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在生态修复中,“人的需求”被摆在重要位置。公园保留了原有的老树,新建的木质栈道避开古树根系;沿湖设置观鸟台、生态厕所,全部采用太阳能供电和雨水收集系统;曾经的工业废料场被改造成“碳汇科普馆”,通过互动装置展示娄湖治理前后的对比数据。

市民吴先生说:“经过这两年的治理,周边的环境都比较好,现在游客也比较多,早晚大家来这里锻炼身体的,跳舞的都比较多,现在空气也比较好,水里面也有鱼虾这些。”


娄湖生态公园全景。娄勇平摄

市民陈先生说:“娄湖这边又改变了一下,还有修建了停车场,就感觉娄湖更加舒服,更适合大家在这里锻炼,是我们安顺第二个很漂亮的湖了。”

在公园管理中心的监控大屏上,传感器实时追踪水质、空气、土壤数据,AI系统自动预警异常指标。更重要的是,一套“共建共享”的治理机制正在形成:周边社区成立“护湖志愿队”,每天巡查湖面垃圾;企业认养生态湿地,定期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政府将公园纳入城市“生态账户”,通过碳汇交易平台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娄湖山水项目现场经理马雕说:“我们也是积极参与娄湖的环境整治工作,我们也会积极地组织人员配合城管部门来打捞白色垃圾,卫生是靠我们大家一起共同来治理的。”

公园带动周边土地增值,吸引了低碳产业园区落户,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循环。2024年,娄湖生态修复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基层行动提名,成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缩影。(吴倩、赵才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