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主办的“第一期非遗中医正骨疗法传承培训班”在承德市举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教授在培训班期间接受专访。
保护传承中医正骨疗法,更好服务人民健康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最具有文化、技艺、方法、特色的项目。而中医正骨疗法是最有代表性的,不仅体现了文化特色、理论特色、实践特色和方法特色,还能够给人民带来健康,在民间中、在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国家级非遗中医正骨相关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人格魅力、高尚医德给中医正骨带来了积极影响,他们的技艺、手法、特色,甚至有些中药,都体现了对骨伤科疾病的有效诊疗与康复。中医药委员会提出进一步推广、传播中医药非遗项目,使之为民众健康带来幸福,为中国式现代化对健康人群奠定基础,所以选择了正骨作为委员会专题培训工作的第一期。
第一期非遗中医正骨传承培训班汇聚了以孙树椿老师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首、具有非遗特点的骨伤科专家学者,包括企业界非遗项目。通过培训班的传播、弘扬让更多的基层医生了解中医正骨疗法,他们掌握了这些疗法能够用简便验廉的方法为人民群众带来健康幸福。培训班体现了中医正骨的特色,体现了中医正骨服务民众健康的特色,也体现了基层专业人员的需求,这个班办得非常有特色,而且非常有示范性。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各个专业的专题培训,践行中医药非遗促进人民健康事业。
中医药防治骨伤疾病优势明显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诊疗技术广泛应用,大家都讲“精准”,西医治疗技术更精准。然而,在骨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无论是急性骨外伤或者慢性的筋骨疾病,中医药更体现了它的优势,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医骨伤专家,能够在诊断上应用现代的诊疗技术,同时在治疗上,体现传统医药手法技艺,能够做到“形神肌骨”并治,体现了人体的整体协调。比方说对急性骨损伤的康复,特别是功能恢复,中医有它的独到优势。第二,方法特殊,把手法、技术有机的融合,而且把人的“神”的力量,整体体现出来。另外,中医治疗骨伤疾病,无论急性慢性,都体现了简便验廉的特色。第三,最重要的就是对功能恢复的作用。包括中医药内服外用的方法,包括特殊手法及一些内服、内用的方法,内外调制、整体调节,体现了对骨伤科突发疾病、突发损伤或骨伤科慢性疾病,如腰椎管狭窄、脊髓空洞症、慢性腰肌损伤等等,包括关节肌肉的病变,确实有它的独特优势。用现代科学的诊断方法和中医手法的结合,让人的功能及整体状态恢复得更好。
中医正骨应在基层发挥更大作用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而中医正骨这种特色疗法正是基层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这次培训班,90%都是来自于基层的专家或者基层医疗人员。他们来这又通过这种培训提高能力,就能更好得为民众健康服务。特别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老龄化、骨损伤疾病增加,发挥骨伤科的优势,特别是骨伤科外治内服的综合调理,让健康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健康中国人为基础的目标贡献力量。
夏季养生要顺应自然,不要贪凉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热了之后,无论南北地区,第一就是汗多,出汗多之后,中医讲“汗为心之液,心为阳中之阳”,所以出汗多伤阳。反过来现在我们又贪冷,夏天很多人把空调调得很厉害,不出汗,但不出汗中医讲就是“气血瘀滞”,那么包括“湿气滞留”。随着夏季的到来,经常被蚊虫叮咬,常见的暑季鼠疫、鼠瘟、感冒等,这些病不断增多。
中医药强调,第一要顺应自然,所以夏天要微汗,微汗才能保护阳气。第二不要贪冷、贪凉。很多外国人夏天喜欢把空调调到18度,就会造成关节疼、肌肉疼,这时候中医的针灸、按摩、中药调理效果很好,但是所谓适当调理,就是我们应该避免贪凉的诱因。
同时夏季外出要减少过多接触污染的地方,特别减少蚊虫叮咬。近几年疫情不断流行,不断突发的新疫情,有的时候甚至不知道病毒,比方最近一批感冒,查这个甲流、乙流、甚至新冠肺炎都不是。但是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嗓子疼、鼻塞等等,中医及时的根据夏季季节“暑湿盛”,中医就“清暑化湿”。“风热盛”或者“湿气盛”,中医采取相应的办法,不管什么细菌病毒,出现了这样症状,及时防治。针对常见症状,比如嗓子疼、打喷嚏、流鼻涕、风热,可以用银翘散等;只要有拉肚、呕吐,中医常用的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水,可以及时使用。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医,掌握在暑期调解的方法来维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