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冰是一个很神奇的人。
做主持人能拿到“最佳主持奖”,写书能写到作家富豪榜前三,甚至直播聊天都能把自己聊上“神坛”。
但就是这个“斜杠青年”,也经历过被人往脸上扣饭,经历过被排挤到出去流浪,经历过被全网群嘲。
总有人说大冰喜欢“灌鸡汤”,那是因为他自己的经历就是一碗浓鸡汤。
电视台的冰火两重天
刚进入电视台的时候,大冰只是一个在台里负责买盒饭的大学生。
他干的这个工作,在杂工里都算是最低级的。
什么都不懂的大冰,以为自己已经半只脚踏入电视行业的门槛了。
那时候的门票不卖钱,现场也坐不满,甚至每一期节目还得专门找人来撑场面。
所以大冰就想要问卖票的杂工要一张门票,好带给自己的室友。
但听到他的请求,那个卖票的也只是回了他一句话:你配吗?
成,不要了还不行,买盒饭去。
他在餐馆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很久的把子肉,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这东西他已经馋了很久,知道肯定很好吃,奈何兜里没钱,以前也只能看看。
但现在是买公家饭,所以他就想让同事们尝尝自己心中的“人间美味”。
当盒饭递到技术老师的手里时,那人也只是打开看了一眼,就把盒子连饭带肉一起扣到了大冰的脸上。
后来他才明白,那个技术员不吃猪肉。
看着从他脸上滑落到地上的肉,他第一个反应是:这么好的肉糟蹋了。
但马上就生出了第二个反应:我要弄死他。
大冰的心里开始了挣扎:要不要打人,真动手了能不能打过,打伤了要赔多少钱……
但最后为了每个月的几百块钱工资,他还是忍了。
观众入场,时间不够了,导演催促着大冰赶紧收拾地上的残局。
他只好蹲下,用手一点点抓干净地上的饭菜,入场的人群踩着他的手往里走。
可大冰之所以是大冰,就在于他能够把坏事变成好事。
被欺负后他便有了向上爬的动力,那么成为临时工就是第一步。
然后从临时工变成美工,再去学摄影,他每次都会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努力实现,一小步一小步往高处走。
大四毕业那年,他已经成为了台里的首席节目主持人。
那时候就算他把饭扣到那个技术员的脸上,再把他的手踩在脚下,技术员都只能满脸堆笑说踩得好。
可他不会那样做,因为在大冰的生活里,已经再没有那个人的位置了。
被迫成为了一名作家
人总是在最得意的时候,被命运给扇一巴掌。
眼看大冰在电视台混得风生水起,结果没成想,老领导退休了。
新来的领导有着自己的嫡系,不太想用大冰。
而他又死板得很,总是想着“我认真工作就好了,干嘛还得巴结人?”不愿意去拜山头。
结果就是,正当红的大冰被迫退居二线。
台里照样还让他录节目,但每一期只有寥寥十几秒钟露脸的时间,工资也骤降到了500块钱。
第二年冬天,济南的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可大冰连暖气费都交不起了。
为了不冻死,他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涯,一路上靠卖文为生。
2012年,大冰应“一席”节目组的邀请,进行了一场名为“赶着音乐放牧”的演讲。
谁也没曾想到,这场演讲竟然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
他只是在安安静静地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已,可那跌宕起伏的看似心碎的故事,却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事后他把这次演讲的文字稿整理出来,发布到了网上。
网友们看过之后,纷纷劝他把稿子里挖的那些“坑”给填上,要求他补充更多故事细节。
这样的要求促使大冰产生了一本书的冲动,于是《他们最幸福》就这么诞生了。
这本书其实可以看做是那次演讲的细节补充版,讲述的还是十年间他的所经历的那些真实而神奇的故事。
书中的主人公,便是他和他的那一群朋友们。
就看大家催更的那个势头,只要这本书出版,大冰就再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了。
于是他便带上几千块钱的全部家当,四处寻求出版社。
可接连十几家出版社,竟然没有一家愿意接受这门生意。
这本书在出版社的编辑眼中,文笔太过矫情,语言风格也过于感性,完全就是“毫无营养的鸡汤”,根本没有一点深度,更不用说文学性了。
如果作者是名人的话,或许还能考虑出版。
可大冰作为一个过气了的地方台主持人,在编辑们看来没有任何商业价值,这书出版了也是赔本。
这些评价实在太过伤人,即使坚强如大冰,他也快要放弃了。
他决定最后修改一次书稿,还是不行的话,就回老家混吃等死一辈子。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书了。
不过对方给出了条件,就是要给大冰“编造”很多的头衔,也就是后来出现在书皮上的15个的身份标签。
效果是显著的,十几个头衔为他树立了“成功人士”的人设,《他们最幸福》一经问世,就卖到脱销。
而且有了第一本书以后,大冰几乎是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飞速写作。
他的书总是以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为主角,描述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曾经被编辑诟病的太过柔软的文字,恰好能为读者提供情感上的慰藉。
他写过彝族山寨里走出来的打工青年,写过逃出传销组织的农民歌手,也写过高位截瘫的篮球高手。
没有太过宏大的叙事,有的只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点滴的描写。
可正是这种细腻的情感,让读者们产生了共鸣,让底层的劳动人民有了扛下去的动力。
所以大冰的每一本书,几乎都是畅销书。
不管怎么说,总算是不用为吃饭发愁了。
身体和心灵,都需要“鸡汤”
大冰的书畅销了,就意味着其他人的书销路受阻。
他没能遵守圈内的“潜规则”,开始受到排挤,这大概便是“文人相轻”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笔下那些曾经被认为可以抚慰人心的文字,开始被批评为“鸡汤文”。
人们说他的书名是稀奇古怪的,封面是莫名其妙的,内容是无病呻吟的,故事也是大差不差的。
他的15个标签,也重新被拉出了骂了一通,还有了“一冰等于15人”的说法。
可骂归骂,大冰每次出的新书依旧是会被一抢而空。
于是在他背后的那些小动作就更加猖狂了。
或者是在他发新书的第一天把他骂上热搜,狙击销量,或者是在书热销期间,拼命刷“纸太差”“快递烂”等各种差评。
一次两次还好,可连续几年都如此,大冰便决定封笔,不再出书。
但这十年的时间,大冰已经从一个连暖气费都交不起的落魄主持人,一跃成为作家富豪榜前三的有钱人。
他也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不定时地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
为乡村教师送去笔记本电脑,为落魄的读者送去电动车,为无力购买厚衣服的人免费发放羽绒服……
他一边用书里的“鸡汤”抚慰“穷人”的心,一边用卖“鸡汤”赚到的钱改善着“穷人”的生活。
后来大冰消失了一段时间,当大家以为大冰就要消失在时代的风浪中时,他竟以全新的姿态回归。
白天直播骑行,晚上直播连麦。
直播间的大冰,跟大家想象中那个或者忧郁,或者古板的作家形象完全不一样。
他简直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喜欢做一些幼稚的事,能跟自己的狗“打成一片”,还会因为吃的西梅被当成槟榔而跟观众掰扯半天。
大冰好像变得更真实了,真实到我们与他之间好像并没有多少差距一样。
当然有人还是会用“你写的都是鸡汤”来攻击他的作品,他如今只是回复“你说的都对”。
可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又在用自己的行动续写着“鸡汤文”。
他说自己从来不做慈善,但每次直播中他都会放一张走失儿童的照片在桌子上。
他说自己只是跟人聊聊天,但他曾经用3分钟劝下了一名轻生男孩,给了他生的希望。
他说自己没有太大的本事,但他“一声令下”,就出现了无数的人帮那个“收完麦子就要往南走”的阿姨实现愿望。
他的直播间成了“赛博树洞”,大家越来越喜欢在这个树洞里分享喜悦,缓解痛苦。
就连大冰自己,都被奉为了“赛博菩萨”。
他从来都不在意这些,他已经在“做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结语
如今的直播间里,他依然穿着旧冲锋衣,背景挂着“宝贝回家”的日历。
那仿佛在说:鸡汤救不了穷人,但真实的善意可以。
或许公众所追逐的并非大冰本人,而是他投射出的那个理想的自己:
历经沧桑后仍怀善意,看透规则却不堕虚无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