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适逢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亦是中央红军抵达延安铸就革命圣地90载、红四方面军在绵阳构筑血色长城的壮烈之年。革命先辈在川北群山间播撒的红色火种,历经岁月滋养,已化作绵延千里的精神林海。作家安昌河执笔耕耘的《遥远的红啊》,恰似自历史沃土抽芽的新叶,其脉络间奔涌着往昔的热血,引领今人溯洄时光长河,触摸那片浸润着理想与牺牲的森林之源。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进入北川河谷,在北川和安州境内的千佛山沿线,建立防守阵型掩护红军大部队转移,就此拉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序幕。在千佛山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红军战士克服缺吃少穿困难,筑掩体、挖战壕、修工事,在崇山峻岭间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激战73天,歼敌5000余人,完满完成了阻击掩护任务,为红四方面军顺利通过北川河谷、西出土门、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开辟了道路。


在小说《遥远的红啊》中,湖北罗田煮了半辈子牢饭的万表叔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万寿春饭店”。在得知侄儿战死在通江的消息后,千里迢迢前往“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讨要“烈士抚恤金”,从而开始了一场不在初衷的“长征”,也开始了一路的革命觉醒;

安县城关的坐堂郎中肖前,另一个身份是“安北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在“春荒暴动”失败后,他组织幸存下来的地下党员,突破敌人层层封锁,用生命打通了一条秘密运输线;

北川河谷老释比通神者柴木在羌人祖地白草坝进行漫长的法事,诅咒邪魔,祈求天神和先祖护佑羌山子孙,因为他预见到了漫天的血雨淹没了羌寨。青片、白草两大河谷上下十八寨羌家人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


安昌河以蒙太奇式的叙事手法,将微观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进程熔铸一体。万寿春的追寻,肖前的牺牲,羌家人的觉醒……这不仅是对革命精神的诗意礼赞,更是对人性光辉的深情凝视——在血色黎明前的至暗时刻,正是这些平凡生命迸发的微光,最终汇聚成燎原的星火。


应作家安昌河之邀,2025年清明节前夕,鲸歌全体编辑怀着对历史的虔诚,踏上前往北川的寻迹之旅。跟随安昌河的引导,我们实地走访了北川的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碑林、千佛山红军指挥部遗址等地。走访过程中,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物件,生动再现了当年红军在北川的战斗场景,安昌河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这些地方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我们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在千佛山与敌人激战的硝烟,听到了他们在河谷中高唱革命歌曲的激昂旋律。这些展品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更展现了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也得以让我们对小说《遥远的红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次出行,我们还参观了5·12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在遗址前,《青石纪》作者祭鸿老师为我们描绘当时从四楼逃亡时的狼狈,带领救援队穿越死亡之城的细节,祭鸿老师讲述的每个字都像是从废墟里挖出的带血的碎片。站在遗址前,阳光之下,目之所及,一幢幢变形的、断裂的房屋,与盛放的野花、树梢上新生的嫩叶构成奇异图景,让人恍若隔世。2008年的那场大地震给北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的生命在瞬间消逝,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然而,灾难面前,北川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用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此次北川与安州之行,既是编辑和作家关于创作和出版的一次深入交流,也是编辑对历史和生命的又一次深切认知——当灾难的裂痕成为新生的养分,当历史的硝烟化作精神的基因,那些浸透血泪的文字,终将在断裂与重生中完成最动人的书写。

我们拥有同样的音频和心跳

扫二维码关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学出版品牌

初审:程 川 王 雪

复审:唐 婧 王其进

终审:黄立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