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拉开帷幕,车企们纷纷亮出“杀手锏”,展现各自的技术创新与未来布局。广汽集团与长安汽车等品牌则通过一系列新品发布,彰显出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欲与“新势力”试比高的实力和前瞻性。
而若以广汽集团为老牌车企创新求变“样本”,其战略布局、财报数据和市场表现,则不仅让我们可以借此管窥它如何韧性前行,或也能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转型路径。
上海车展亮新品,
AI生态赋能是看点
2025年上海车展上,广汽集团多款创新产品集中亮相,重点展示其在智能化领域的新进展。其中,广汽埃安发布了第二代AION V、AION RT和AION UT等新车型。
值得一提的是,广汽埃安还推出了与滴滴合作的L4自动驾驶Robotaxi车型,配备33个传感器,具备360度全场景感知和实时反应能力。此外,广汽昊铂概念车“Earth大地”也引发关注,采用更前沿的AI技术应用,体现了广汽集团在技术变革上的“进击”。
长安汽车在车展上发布了长安启源Q07等新产品,基于全新平台打造,搭载若干智能“黑科技”,体现了其在技术创新上的进步。
在AI生态建设方面,广汽集团则通过与华为、滴滴等企业的合作,推动其智能转型进程,并在智能出行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生态。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与车载AI等技术的结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车主的驾驶便利性和车内智能体验。
除了与外部技术伙伴合作,广汽集团也在自研上持续投入,推动产品的AI水平提升,也增强了广汽集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和车载AI技术的推进过程中,广汽集团在自研技术创新连同外部技术力量的协同,为其未来的发展构筑了一定的技术壁垒。
基于AI生态建设和技术应用,广汽集团在智能化领域,也逐步呈现出要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的勃勃野心。
对于更多车企而言,广汽集团在智能转型上的努力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价值。譬如,传统车企转型谋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持续推动AI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让车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技术层面的占位和支撑优势。
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和车载AI系统的部署过程中,及时整合先进技术和提升产品的智能技术“含金量”,将有助于车企增强竞争力并精准响应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
三年“番禺行动”,
战略是否照进现实
新产品、新技术的背后,对于这家老牌车企而言,更多的还是其战略上的看点。自“番禺行动”按下启动键,广汽集团2025年的战略也与此“绑定”。
从产业发展变化的大环境看,广汽集团的战略更多是对全球汽车行业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在新能源和AI技术融合上的生态“卡位”。
譬如,通过优化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协同发展,广汽集团的战略布局或将在未来几年内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正相关效应。
而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上,通过自研与外部技术力量的融合落地,则成为三年“番禺行动”及其2025年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布局的目的,或是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实时变化,推动技术进步和销量提升。
在战略落地上,广汽集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成果显见,广汽埃安持续领跑,并与集团的多品牌形成协同效应,加快了整个集团的创新技术的布局与落地。自主品牌的技术创新转型,尤为在推动新技术的全面升级上显现出本土化和新锐品牌的“冲劲”与较强的灵活适应能力,为广汽集团市场竞争力带来基于多品牌协同的差异化效能。
在销售渠道建设方面,广汽集团的全球化布局值得更多车企予以借鉴。尤其是通过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建设智能工厂,为其国际化发展、全球化占位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海外反哺国内的条件。
纵观广汽集团的战略部署亮点,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实施“番禺行动”的过程中实则也面临诸多挑战。
譬如,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协同上。而广汽集团的合资品牌,如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虽然在加速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但仍面临与自主品牌的技术进展差距。因此,广汽集团尚需要加大力度整合内外部资源,推进集团各品牌在统一战略框架下的协同发展和互相促进的矩阵效应释放。
此外,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也是广汽集团不得不直面的挑战和压力所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白热化竞争的赛道中,消费者的选择变得更加理性。
因此,广汽集团有必要在价格、配置、技术等方面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以确保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和差异化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双重转型,既是广汽集团的战略布局核心,也倒逼其在创新和坚守之间找到平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市场份额。
三年“番禺行动”背后,2025年可以视为广汽集团转型谋变的战略元年。在这一过程中,其战略落子取得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自主品牌的销量增长、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等方面。但在资源整合、技术突破和市场反应等维度,广汽集团仍面临挑战和来自市场端、技术端的压力。
未来几年,广汽集团是否能够显著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构筑差异化护城河,进而将战略目标完全转化为现实,仍需实践来验证。
财务和市场表现,
启迪意义几何?
为什么广汽敢于在2025年押注智能化与全球化双线作战?2024年财报或给出了无声的答案。当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突破43万辆时,技术迭代的成本被规模化摊薄;当海外毛利率站上14%的台阶时,全球布局的协同效应已初现雏形。
这些沉默的数字,构成了广汽集团在上海车展“吸睛”、战略突围“吸金”的“底气”。
从其2024年具体财务表现来看,广汽集团年报显示,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其仍然保持了较强的增长韧性,全年实现汇总口径营业总收入4016.5亿元,合并口径营业总收入1077.8亿。
其中,自主品牌在集团整体业绩中的贡献突出,销量为76.23万辆,占集团总销量的39.41%。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销量达到43.08万辆,占自主品牌总销量的55%,表明广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转型,实则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
此外,广汽集团的合资品牌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其中,广汽丰田全年销量为77万辆,广汽本田销量为48.1万辆。通过提升智能配置和优化产品结构,广汽集团也增强了合资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可以说,合资品牌的表现,也反映了广汽集团在品牌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双提升上的努力。
在海外市场方面,广汽集团2024年海外销量达到12.7万辆,同比增长67.6%,其中,自主品牌海外销量突破10万辆,增长92.3%。这一增长得益于其在全球市场的拓展,特别是通过推出新车型,加速海外市场占位和细分市场布局,进而有效提升市场份额。
在盈利能力方面,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推进智能化转型和控制成本,广汽集团过去一年也保持了较高的毛利率和盈利能力。其中,海外市场的毛利率达14.72%,说明广汽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盈利能力。
透过其技术、战略、市场开拓等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和落地,某种程度上说,广汽集团的经验,对于更多车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尤其是通过优化自主品牌的产品结构和加大技术创新转型力度,广汽集团逐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重新夺回份额和优势地位。在竞争的“下半场”,广汽集团将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作为战略核心,以持续的技术提升和产品创新,推动自主品牌的增长。
合资品牌也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上提速,为更多车企提供了如何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的思路。
而广汽集团的国际化布局,也为更多车企的全球化战略带来启示。通过深入海外市场,广汽集团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注重通过本地化生产降本增效,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对此,更多车企可以借鉴其在全球化战略上的做法,特别是通过扎实的战略执行和本地化布局,强化品牌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通过持续创新和技术研发,更多车企也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