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1949级校友李岚清和一批复旦的企业家朋友发起设立中国管理学界第一个奖励基金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20年后,又引领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深刻转型,为复旦大学探索“干细胞式”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注入宝贵动能。
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向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16亿人民币,设立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支持学校科技创新和青年科创人才培养。
4月26日,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启动。据悉,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将优先支持具备长期性、挑战性以及多学科合作的项目,主要面向具有创新潜能的青年学生,培养能够驱动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青年创新精英,构建国际知名、区域辐射广泛的青年科创高地,营造“自立自强、创新超越”的复旦科创文化。
应时代之需,支持青年科创
2005年,李岚清校友以自己的稿费作为种子基金,倡导并发起成立中国人自己设立的管理学界第一个奖励基金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获得一批香港、大陆企业家的响应。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设在复旦大学,以“复旦”命名,饱含学长对母校的深厚情感。近二十年来,基金会致力深耕中国管理学领域,有力推动我国管理科学的进步。
今天,在新时代呼唤下,李岚清校友提出应着眼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长远所需,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聚焦新兴领域,对基金会现有资助领域进行调整:即从奖励有至高成就的管理学者,转向资助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应运而生。
“欣逢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大潮,愿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与青年创新者携手同行,以开放平台赋能技术攻坚,以资源支持浇灌创新实践,助力青年勇攀科技高峰,共筑自立自强之未来。”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捐赠人、原副理事长,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表示。
面向青年学生,聚焦前瞻、突破性的早期项目
承续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20年积累的经验,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以青年创新中心为载体,打造全新的资助机制与创新平台。“基金聚焦青年、创新、种子这三个关键词,以基金赋能,促进年轻人创新引领。”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项目负责人介绍。
立足青年学生,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将重点关注具有前瞻性、突破性的早期项目,优先支持具有原始创新潜力和多学科融合前景的项目,前移资助关口,提供初始科研资源与资金支持。通过“早期引导—深化训练—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从项目孵化、团队建设到成果转化,构建全链条的青年科研支持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立足受助项目成果基础播撒创新种子,组建青年创新宣讲团。宣讲团将走进院系、深入课堂、参与宣讲、联动校友,把青年创新精神播撒在校园每一个角落、把“复旦创新故事”传播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带领更多同学从“有兴趣”走向“有能力”,从“尝试者”成长为“带动者”。
支持科创路上的复旦年轻人
创新创业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更是一种信念,一种面向未来的坚定投入。
“本科生做芯片,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在和团队共同开发全球首款端侧高性能具身智能异构芯片时,2022级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本科生杜宇航从未想到,可以获得2025年复旦大学“卓越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大二时,杜宇航就从事高性能计算领域研究。一年后,他以共同一作身份在面向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支持国际会议发表体系结构领域首篇具身智能高性能计算系统论文。
集结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后,杜宇航开始思考,如何将学术成果进行产业转化以创造实际价值。团队将目光投向“更智能的机器人”——端侧算力资源有限,现有机器人尚未具备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的能力,是否可以更智能?团队采取软硬件协同优化,进行芯片设计,成功设计出低成本、低延迟、低能耗的端侧芯片。
“创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算法性能的优化,更在于通过医工交叉融合真正解决临床痛点。面对致死率极高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我们的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挽救一条生命、守护一个家庭。”耿道颖教授团队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方向博士生郑智佶,使用AI辅助的智能诊断样机成功识别出漏诊的疑似动脉瘤病例。
在2025年复旦大学“卓越杯”创新创业大赛中,郑智佶团队为解决颈动脉斑块评估难度大、缺血性脑卒中易漏诊误诊问题,融合多模态影像数据,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一款AI驱动的脑卒中风险智能诊疗软件,有效提高易损斑块检出准确率,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概率和预后转归,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科创不分专业、不限身份,是一种“全场域生长”的能力,是深植于复旦精神土壤中的青春力量。
今天,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启动一个新的起点。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复旦人从这里出发,奔赴各自的“创新远方”,将点子变成计划,把好奇转化为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