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中看到他人转发的一篇文章,若觉得颇有价值,便迅速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洗稿,随后私下联系几个所谓的大平台,将自己的名字署于其上,发表一篇自以为颇具创意的原创文章;

在抖音上看到他人发布的制作精良的视频,觉得精彩便利用Python爬虫进行解析下载,去其首尾,将其作为自己的视频素材,经过一系列流畅的配音与文字编辑操作,将其发布为属于自己的原创视频,以此在自媒体平台上谋取利益;

面对他人辛苦撰写的百万字小说剧本,若觉得不错,便厚着脸皮直接向作者索要PDF文档,随后肆意地使用AI大模型训练语料数据,进而宣称AI能够免费写文章免费制作视频,取代人类工作……

然而,这些看似寻常的行为,实则可能在不经意间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今天是2025年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2025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为“知识产权和音乐”,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为“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

距离笔者大胆提出的打造「凉州学+凉州IP+武威旅游资讯」超级生态位品牌认知的逻辑概念,已过去一个多月。许多武威老乡对这个新概念充满好奇,频频询问:“凉州IP”究竟是什么?通过笔者前期的广泛市场调研,我发现,尽管大家对这个概念有所耳闻,但大多数人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知道但又搞不太清楚。

所以这篇文章,慕容洞唐就好好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以期让“凉州IP”能够真正地走进公众视野,而不再被束之高阁。



简单来说,“凉州IP”可以视为一个以武威(凉州)丰富历史文化为基础,以城市学科“凉州学”为核心,借助现代产业手段精心打造的“超级文化品牌”。

可以把“凉州IP”理解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超级文化符号”,将凉州(武威)的历史、文物、诗词等文化资源巧妙地包装起来,然后通过文创产品、影视作品、旅游体验(吃、住、行、游、购、娱)等方式“卖”给全世界,最终,最终让武威从默默无闻的历史文化名城变成能赚钱的“文化经济强市”。

持续推动武威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一:知识产权是历史传承的守护者,为凉州文化筑牢根基

提及武威,许多游客或许感到陌生,但说起凉州,人们心中却充满了无限遐想。触摸凉州史,最是凉州词。

武威古称凉州。凉州(武威)既有被想象的一面,也有被记录的一面。被想象的凉州是文学艺术中的意象符号,是被武威之外的人根据历史和文化符号构建的想象空间;而被记录的凉州(武威)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西北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其历史沿革、文化遗存和现实发展都有确凿的记录和证据。

被想象的凉州,被记录的凉州,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凉州(武威)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形象。凉州“由大到小”的变迁导致不同历史时期对凉州的界定存在差异形成了“凉州”作为文化符号的模糊性。在文学艺术和文化表达方面凉州由实到虚,成为很多文学爱好者想象中的一个文化概念。对许多人而言,凉州是边塞的象征,充满了雄浑、豪放、浪漫、悲壮等情感色彩,这种想象使凉州(武威)在中国文化版图中特立独行。

凉州既是“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豁达与豪迈,又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孤寂与坚韧。有人因唐诗《凉州词》而记住这里,有人因金日磾、贾诩、张轨、鸠摩罗什等历史人物,而记住这里。当游客真正踏足武威,才恍然大悟:原来,武威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不断被提及的凉州!

关于凉州(武威)的文献典籍可谓汗牛充栋,凉州(武威)拥有攻鼓子、贤孝、老调、半台戏、皮影戏、宝卷、骆驼客、青铜器铸造、熏醋酿造、盘绣和唐卡以及秸秆画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饱含着千年智慧的瑰宝,不仅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进行IP开发的灵感源泉。然而,近年来市场上频繁出现冒用非遗之名、盗用传统技艺的现象,这对文化传承的纯粹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笔者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凉州IP授权中心”并引入飞书OA等数字化工具,采用现代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对武威的“凉州学”文化数字资产进行系统梳理与运营。通过细致地登记商标权和著作权,明确每一项文化符号的归属权。此举能够确保凉州IP的开发始终围绕原真性这一核心理念展开,进而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魅力。





二: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的引擎,为文旅融合注入动能

在全国各地文旅局的政策导向中,“文旅融合”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那么,究其根本,何为文旅融合?要透彻理解这一概念,我们需将时间回溯至2018年。是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提出重大决策——将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之一。原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自此不再保留。

传统跟团游常被戏称为“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停车买药,回到酒店呱呱叫,导游说什么,全都不知道。”这种旅游方式以走马观花、匆匆而过为特点,导游往往只是带领游客进行表面的游览。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游客对旅行体验的期待已今非昔比,游客不再满足于这种浮光掠影的观光方式,而是更加渴望“文旅融合(深度的文化体验和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面对“消费者主权(Consumer Paramountcy)”当道的市场大环境。传统旅行社在经营上遭遇挑战时,为何不借鉴业内其他同行的成功经验呢?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一个城市第三产业的综合实力,尤其是服务业的水平。只有有了服务意识,提升了服务水平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来武威。“慢旅游”兴起,旅游业转型升级不能“慢”。现在很多景区景点,都有特定人群优惠(劳模及先进工作者、特定职业人群教师、军人、警察、医护人员等)和特定时间优惠(如武威市在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很多景区对所有游客免首道门票)的政策。

我原本以为只是凉州(武威)在实行免收旅游景区首道门票的政策。然而,通过政府官网的查询,我惊讶地发现,全国各地众多景区竟都在采用这一“免费”策略来吸引游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财政实力雄厚的杭州市政府,不仅对市民和游客开放了政府食堂,每年的五一假期还将这一特色作为文化旅游宣传的重点。

但免费,就真的可以吸引到游客吗?诚如笔者所言,我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做过凉州(武威)文旅产品的客群分析。按照按人口统计学特征细分,我们可以尝试把来武威旅游的客户群体按照年龄分层和收入水平为基准划分。 武威文旅必须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开发适应不同人群的文旅产品。

如何鼓励武威本土有实力的文旅企业精心打造类似舞台剧《天马行》这样的文化产品呢?笔者的建议是:必须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从设计文创产品到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从创作影视作品到打造数字藏品,每一项创新成果都需要专利、版权、商标的护航。唯有让创作者获得合法权益,才能激发持续创新的动力,推动凉州IP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形成武威文旅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知识产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为区域品牌塑造护航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凉州(武威)亟需打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固有边界,整合资源、技术与人才,创造全新的产业形态。「凉州学+凉州IP+武威旅游资讯」超级生态位品牌认知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我希望借此提升凉州(武威)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为何选择“凉州IP”而非“武威IP”?“武威”作为地级市名称,侧重行政区划认知,缺乏历史叙事张力。若以“武威IP”为主,易被归为普通城市文旅品牌,难以与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形成差异化竞争。

强调“凉州”则能唤起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唐诗《凉州词》等历史记忆,让凉州(武威)与北京、南京、洛阳、杭州、泉州、大同、开封、广州等形成文化地理联动,提升「凉州学+凉州IP+武威旅游资讯」超级生态位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个人浅见:将武威市更名为凉州市,不仅能唤起古时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故事韵味,还能展现出当代的恢弘气势。如果我们倾尽全力,用心讲好凉州的故事,大力宣传凉州的名胜古迹,这无疑会给武威的经济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尤其是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更是不可小觑。但在暂时没有让“武威”改名为“凉州”的情况前,我们应采取以下推广策略:主推“凉州IP”作为文旅品牌,保留“武威”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形成“文化品牌+行政名称”的双轨制传播

这样的双轨制传播策略,在武威文旅规模尙小时,还能勉强运营维护。国际受众可能因对“凉州(Lliangzhou)”与“武威(Wuwei)”的陌生性,难以理解双轨制背后的逻辑,反而增加传播成本。例如,若英文宣传中需同时解释两个名称的历史渊源,可能降低信息传递效率。最后适得其反。且双轨制可能导致资源分散投入,例如文旅项目既需维护“凉州IP”的文化独特性,又需兼顾“武威”的行政功能,可能因精力分散而降低品牌溢价能力。

当前武威文旅的运营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因此,长远来看,“武威市”更名为“凉州市”似乎势在必行,以此解决“凉州学”的学术影响力太小和“凉州IP”在文化产品输出上的乏力问题。鉴于当前的文化市场环境,建议由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牵头,联合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共同编撰《凉州文化蓝皮书》《凉州IP开发指南》等权威著作。在这些文本中,需明确“凉州IP”与“武威”之间的共生关系,从而避免符号上的割裂,促进文化的整体性和传承发展。

本文作者:慕容洞唐

本文图片封面:凉州莲花山








本文编辑后记:

崇文尚德、包容创新。凉州(武威)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这一独特的地理坐标使其成为多元文明碰撞的天然熔炉。

武威自古为河西走廊核心城市,古人称为“凉州”,因为武威是唐诗《凉州词》的发祥地。武威是从洛阳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在河西走廊的交汇点。历史上,武威长期是西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因此武威还有“西北首府、天下要冲”的美誉。现代地理上,武威处于北线(包头-武威)与中线(西安-武威)铁路交汇点。武威有望延续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成为现代西北的交通枢纽。

自汉代设郡以来,匈奴的勇武、鲜卑的豪迈、吐蕃的神秘与中原的礼法在此交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哲思与儒家的仁义在此对话,形成了"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苍茫包容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多元。

凉州城就是武威城,凉州即特指(凉郡)武威郡。武威亦称雍州、凉州、雄州、亮州、猪野、雍凉、盖臧、姑臧、翅城、赤乌、龙城、神鸟、西凉、屠各、独孤、休著各、酋涂、浮图、休屠、大凉、西州、武定、武兴、凉城、雍郡、凉郡、莲花城(狼山城)、七级城、不夜城、金凉州、盖鸟城、阴山城、卧龙城、三骡城、凤鸟城、展翅城、雍凉之都、天府之国、金天奥区、文武之都、雍城、侠都、凉都、雍都。《后汉书·光武帝记》注释:“武威郡,故城在今凉州姑臧县西北,故凉城是也”。

凉州绯色,天下最;凉州畜牧,天下饶。姑臧,先设雍州,后改凉州,之后又改雍州,后又改名为凉州,因此称武威是“雍凉之都”。凉州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很早。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月氏、乌孙等北方民族聚族而居。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武威郡西汉时始置,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匈奴休屠国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后历代王朝都曾把武威设置为西北的文化、军事、政治中心。

凉州(武威)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文学和辞曲上著名的《凉州歌》、《凉州曲》、《凉州词》、《凉州令》(误传为梁州令)、《凉州》、《凉州大遍》、《凉州小遍》、《凉州伎》、《凉州乐舞》、《凉州赋并序》、《凉州阁序》、《武威赋》等就产生在这里,享誉海内外。可以说姑臧凉州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武威曾是凉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凉都督府、凉州牧、凉州刺史、凉州大中正、北魏凉州镇、北魏姑臧镇、河西节度、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西凉府、甘肃提督、凉州总兵、凉州镇守使、凉州府、甘肃巡抚、甘凉道、甘肃总兵、正一品凉州将军府的政府驻地。

凉州(武威),匈奴时期休屠国国都;西汉宣帝时期的凉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桓帝时期的凉州州治;东汉献帝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北魏时期的凉州镇(北魏前中期三大镇,凉州、长安、统万城)。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浑末(慕容氏)、温末(论氏)、六谷吐蕃(折氏);粟特回纥Hor国;西夏时期的齐国、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中央集权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地区,统辖西域和藏地:西汉时期,为凉州刺史府;窦融时期,河西五郡大将军府;新朝时期,雍州刺史府;东汉时期的凉州刺史府;曹魏时期的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北魏中期的北魏三镇之首的凉州镇,凉州镇都大将、凉州大中正所在;西魏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凉州总管府,北周末期的凉州大总管府;唐周时期,凉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特区的河西节度府;西夏时期的西经略司所在;西夏都城;元朝时期的西凉王(阔端)府;明朝时期,凉州卫府;清朝时期,凉州将军(正一品),甘肃总督(撤消,正二品),凉州提督(从一品),专城凉州副都统(从一品),凉庄副都统(撤消,从一品),凉州镇总兵(正二品),甘肃巡抚(从二品),甘肃提督(从一品),凉庄道台(后甘凉道台,从三品),甘肃按察使(正三品),甘肃镇总兵(正二品);凉州府所在。

按照历史地理学来看:中古时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黄河西岸所有地区,具体分别为:白银市景泰县、白银市平川区、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会宁县部分、兰州新区、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部分、兰州市皋兰县、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县部分、青海省门源县、青海东部诸县,内蒙古阿拉右旗、内蒙古阿拉左旗、内蒙古乌海部分。因武威地处黄河以西,故也被众多史料典籍称之为河西之地、河右之地。

武威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武威又被誉为“雍凉之都”。武威地势平坦,有着河右之地最大的堆积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汉代时期凉州就有着“国家番卫,天下要冲”的称号。东晋时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华夏两大中心之一。北魏时期,姑臧是北魏的两大经济中心之一。隋唐时期,凉州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凉州箴(雍州箴)》中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凉州(今武威)是古西北首府,是西北第一大城,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古迹和历史名人(西北胜迹、西北胜族)。知名史学家钱穆先生的得意弟子严耕望说「凉州赛于长安」,就是说凉州(武威)比长安还要繁华鼎盛。「凉州学」「敦煌学」知名学者齐陈骏先生指出:“古代真正的西部文化在凉州,而凉州的中心,则是武威郡”;齐陈骏先生认为西部文化“是中原汉族的农业文化、西北的游牧民族文化,以及西来的西域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

实际上凉州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承续,凉州金氏(武威金氏)金日磾虽在西汉大放异彩。但纵观凉州历史,凉州武力豪族(凉州集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的时候,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东汉六大家族,与凉州关系密切,武威窦氏更是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东汉的进程。东汉末至曹魏时期,太尉段熲、太尉贾诩、明元郭皇后、雍凉大都督司马懿等,都与凉州(武威)有关。

曹魏权臣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文化本为魏晋风骨,来自曹魏。西晋继承了曹魏的文化遗产,而西晋的士大夫阶层中,又以京兆杜氏、河内常氏、河东裴氏、陈郡谢氏、安定张氏、武威贾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河东魏氏、陈留江氏、广平陈氏、赵郡李氏、赵郡冯氏、太原王氏、范阳卢氏、中山王氏(武威王氏)、颍川荀氏、东阳陈氏、荥阳郑氏、敦煌索氏等为文化核心,这群人仕西晋司马家,后代因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多避乱西北前凉姑臧,以凉州刺史张轨为首与凉州本地的武威贾氏、武威阴氏等共同治理凉州,开办学校(前凉姑臧文庙),故汉文化并没有在十六国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保存在了西北前凉。

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来到西北的核心凉州才有了前凉的盛世。而后,后凉延续了前凉的文化和建筑遗产。而后,南凉继承北凉、西凉。而后,西凉、北凉亦继承南凉。而后,北魏攻灭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北凉,亦全盘吸收北凉之文化于人口。北魏拓跋鲜卑汉化的过程,凉州移民功不可没。北魏裂东魏、西魏,此余脉依旧不断。

东魏变北齐,属于北魏的正规军。西魏变北周,属于北魏的杂牌军。故文化上,凉州系主要在东魏,但是在北齐和北周时期,凉州文化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大。北周北齐归于隋,隋唐余脉姑臧遗风正就是如此来源。洛阳和凉州的文化接力,让陈寅恪先生连连惊叹。十三朝古都洛阳和西北第一城凉州城,就是如此的文化渊源。

凉州(武威)不仅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更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名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未来,凉州将继续扮演着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重要角色的同时,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更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