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黄维的12兵团、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是敌我双方公认的最强的三个兵团。而在这三个兵团中,廖耀湘兵团又被称为兵团战力的天花板。那么为什么廖耀湘兵团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这个兵团里都有哪些底牌?



首先,先看看廖耀湘兵团的由来

解放战争时期,南京方面为了便于集中兵力进攻,在国统区设立了兵团机构,一共划分了23个兵团,其中,廖耀湘兵团、石觉兵团、孙兰峰兵团则是归属于第九兵团。后来,随着廖耀湘兵团的发展壮大,第九兵团也就指的是廖耀湘兵团了。

1948年10月7日,锦州战役打响。为了救援锦州,南京方面要廖耀湘率领兵团前往锦州救援。此时廖耀湘兵团被称为西进兵团,也是在这时,廖耀湘兵团的战力达到了天花板级别。那此时廖耀湘兵团都有哪些底牌呢。



先看一下廖耀湘兵团的指挥官配置

首先司令是廖耀湘。廖耀湘这个人厉不厉害呢,你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廖耀湘兵团最终被歼灭了,但廖耀湘的能力是得到大家认可的。有几点可以证明。

首先,廖耀湘这个人非常厉害,我军对廖耀湘的指挥能力是十分认可的。新中国成立后,刘帅便邀请廖耀湘去军事学院担任教官了。能得到军神刘帅的认可,可见廖耀湘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而廖耀湘当上兵团司令的时候,级别仅仅是个骑兵上校。一个骑兵上校指挥一个十几万人的兵团,这是中外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并且,他作为一个黄埔六期学员,指挥着一大批黄埔学长作战,可见南京方面是十分认可他的。



并且在很早的时候,廖耀湘就展示过自己的能力,在黄埔期间,便让校长为他破例。1930年5月, 廖耀湘参加了留学考试,成绩列前三甲。但最终确定名额时却被刷下来了,理由是他个子矮,其貌不扬。

之后,他很不服气,便去找校长理论。一番争论之后,校长被他给说服了,后以上士资格被校长钦点公费留学法国圣西尔军校。

1936年,他以机械化骑兵专业第一名成绩毕业。同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从这些成绩便可以看出,廖耀湘是一位文武双全的高材生!



同时,廖耀湘的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绝不是纸上谈兵之辈。

八年抗战,廖耀湘一共参加过七次大战: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役、广西桂南昆仑关战役、中国远征军援缅甸时期、参加过同古、叶达西、曼特勒战役;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时期参加过百贼河、大洛、孟关、卡马英战役;还有伊洛瓦底江索卡道之役;1945年5月还参加了湘西会战。



在一系列战斗中,廖耀湘也很会总结经验。在1945年的时候,他被邀请去陆军大学做报告,传授缅北作战经验。在报告会上,他总结了3条经验,一是后勤给力火力碾压,炮不必多炮弹必须管够。二是医疗给力,伤病都得有保障,治好了能补充回去。三是粮食充足膳食营养科学,最重要的是脂肪和肉类。

所以说,廖耀湘作为兵团司令,不管是个人能力、战斗经验,还是指挥能力,都是非常合格的,是一位出色的兵团司令。



其次是副司令潘裕昆和参谋长杨焜。潘裕昆毕业于黄埔四期,是廖耀湘的学长。在远征军时期,潘裕昆便和廖耀湘一起作战,在缅北反攻战役中,他担任50师师长,带队重创日军。而参谋长杨焜作战经验同样十分丰富,抗战爆发时便担任旅长了,在整个抗战周期里,他在浙江地区和日军激战数十次。



在拥有强大的指挥阵容的同时,廖耀湘兵团手底下的几支军队,战斗力也十分强大

廖耀湘兵团有5个军(11个师)外加3个独立旅,人数大约12万人左右。原本国军第六大主力52军也是被划进廖耀湘兵团的,不过,52军并没有参与西进救援锦州,而是被卫立煌派去抢占营口了,因此,52军算不上是廖耀湘兵团的。

虽然少了52军,但剩下的5个军都是一线精锐部队,有两支更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这5支部队也就是廖耀湘的底牌。



新一军

新一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抗战期间在滇缅战场打出了国威,是全美械装备,军长是潘裕昆。在国军五大主力中,新一军被称为是“装备出来的”,可见当时它的装备有多么的优秀。

解放战争初期,101便对新一军十分好奇,多次与新一军作战,好几次想集中兵力歼其一部,但都没能成功。经过多次作战后,101对新一军的评价是:装备好、步炮协同、火力配置十分强大,唯一的缺点就是不敢拼刺刀。



新六军

新六军是廖耀湘的基本部队,也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和新一军一样,新六军也是在滇缅战场成名的,同样是全美械装备。在建队的时候,新六军是按照盟军标准进行训练的,所以新六军的官兵文化水平都比较高。

在抗战胜利后,新六军被空降到南京,接受日军的投降,这是对他们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肯定。因为是廖耀湘的基本部队,所以新六军也是廖耀湘兵团的绝对主力。



新三军

新三军是陈诚到了东北后,组建起来的。陈诚为了扩军,将新六军的14师独立出来,以其为骨干,组建了新三军。14师是陈诚土木系的部队,所以新三军也得到了陈诚的极大支持,换了很多的美械装备,有一定的战斗力。



71军

提到71军,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提到陈明仁和四平战役,很多人一定熟悉。71军便是陈明仁的部队。在滇西反攻战中,陈明仁率领的71军一战成名,在这场战斗中,陈明仁喊出:拿不下回龙山,我就死在山头上,使得71军被世人知道。在抗战后期,71军已经成为了一支劲旅。不过此时71军军长并不是陈明仁。



49军

一个兵团里,不可能每一支部队都是劲旅,总有一两支部队战斗力较弱,而49军便属于廖耀湘兵团里,战斗力较弱的那一支。

49军虽然不出名,但军长郑庭笈却十分出名,他是杜聿明第五军系统的人。49军原本是在苏中地区活动的,在苏中的时候,他们被粟裕将军打得找不着北。在陈诚主政东北后,49军才被运到东北。到了东北后,49军的战斗力也只算是一般般。



可以说,廖耀湘兵团之所以能被称为兵团战力天花板,是因为手底下有好几个底牌。5个军里面,有2支国军五大主力部队,有一支精锐部队71军,有两支普通部队49军和新三军,还有3个独立旅。所以说,廖耀湘兵团的战斗力非常强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