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薪过万到求职碰壁:一位胖东来"杀鱼姐"的职场启示录
当李梅(化名)第三次被社区超市顾客投诉"鱼鳞没刮干净"时,她盯着案板上斑驳的旧菜刀,突然想起在胖东来那套价值上万元的德国进口刀具——这个曾经让她抱怨"规矩太多"的地方,如今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梦中情职"。
时间倒退回2023年夏天,初中毕业的李梅通过层层筛选进入河南胖东来水产部。这家被称为"零售业海底捞"的企业,给杀鱼工开出了令同行咋舌的待遇:月薪8500元、全额五险一金、每年30天带薪年假,甚至还有10天专属的"不开心假"。
但鲜少有人知道,高薪背后是近乎苛刻的287项操作标准。"杀一条鲈鱼要分12个步骤。"李梅向记者展示曾经的培训手册,上面连刮鳞角度都标注为"45度±5度"。
每天早会要背诵《服务守则》,每周突击考产品知识,就连磨刀石摆放位置都有监控抽查。2024年春节旺季时,她曾因切块厚度误差2毫米被扣分,当月绩效奖金少了800元。"感觉自己像条流水线上的机器鱼。"她在离职申请上这样写道。
今年3月,李梅毅然提交辞呈。凭借"胖东来三年经验",她自信能在传统菜市场拿到6000元月薪。但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某连锁超市主管看完她的杀鱼视频后摇头:"我们要的是快准狠,你这套花架子不实用。"
辗转半个月,最终只有一家夫妻鱼摊愿以3800元雇佣她,工具是用了五年的钝刀和发霉的砧板。更让她崩溃的是行业潜规则。没有健康证体检补贴,没有防割伤手套,午休时间常被叫去搬运货物。
当她提出"鱼鳃应该用镊子清理"时,老板嗤笑:"你以为还在那个神仙单位?"社交平台上,网友的尖锐评论更让她失眠:"离开平台才发现,不是你会杀鱼,是胖东来让杀鱼变得值钱。"
这场职场"现形记"折射出当代就业市场的深层矛盾。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曾解释:"高标准是对员工未来的投资。"数据显示,其离职员工再就业平均薪资比同行高34%,但适应期长达半年。
劳动专家指出,这本质是两种管理哲学的碰撞:精细化培育VS粗放型用工,而多数中小企业显然属于后者。
如今李梅每天收工后,会偷偷练习胖东来的"八道去腥法"。案板边贴着前同事发来的照片:新入职的00后大学生,正在学习用游标卡尺测量鱼片厚度。灯光下,那套她曾经厌烦的不锈钢工具,正闪烁着冷冽而专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