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

成立100周年

100年来

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推出

“工运城市接力迎百年”

线上宣传展示活动

工运城市

走过哈尔滨

点击海报回顾


今天来到第十四站


沈阳

承载着“共和国工业长子”的

深厚历史底蕴与光辉荣耀

在这里诞生了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第一炉钢水

第一台机床

新中国第一个职工技术协作组织

在这里诞生

并逐渐走向全国

延续至今

成立于1956年的沈阳市文化宫

位于和平区繁华的太原南街

是一座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舰型大楼

这里有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

1949年

北上民主人士在这里第一次公开亮相

这里更是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重要文化阵地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出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郑重宣告并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此口号一经发布,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团体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响应。他们不畏艰难险阻,辗转奔赴北上解放区,共同商讨建国大计,全力投入筹建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1949年1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军区以及东北各界人民代表在沈阳宏大影院(今沈阳市文化宫)举行会议,热烈欢迎为参加新政协会议北上东北解放区的民主人士。


出席此次欢迎大会的有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30余人。大会于下午2时准时开始,首先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致辞,随后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谭平山、蔡廷锴、茅盾等民主人士分别发言,一致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

1951年,沈阳市总工会接管宏大电影院,成立了沈阳工人俱乐部(即沈阳市文化宫的前身)。1956年元旦,由市工会联合会和青年团沈阳市委员会共同将分属的沈阳工人俱乐部、团市委办公楼合并,成立了沈阳市文化宫。





如今,占地1860平方米,建筑面积9610平方米的沈阳市文化宫,仍然保持年轻活力。面向全市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培训辅导职工群众文艺骨干;组织策划各类专题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组建职工群众业余文艺团队,举办送文化服务下基层活动;开展“职工书屋+”、文艺创作、网络视听、移动媒体等服务项目,建立健全文化服务网络……



沈阳市文化宫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服务职工群众为己任,形成了“红色工运+职工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不仅致力于让全市职工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文化娱乐,还在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工会系统示范工人文化宫”等荣誉称号。

始建于1957年4月的

沈阳市工人文化宫

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南九中路51号

这里成立了全国首个

职工技术协作阵地

被赞誉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


1958年元旦,沈阳市工人文化宫正式开宫。沈阳军区政治部抗敌话剧团演出的《舰队的毁灭》引发轰动。

中国著名戏剧家、文学家、电影导演和诗人乌·白辛参加了话剧演出,此剧好评如潮,轰动全国戏剧界,奠定了沈阳市工人文化宫“文艺为职工服务”的红色底色。

1961年,新中国第一个职工技术协作组织——“沈阳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厂际经验交流和技术协作活动委员会”在沈阳诞生。由工人出身的劳动模范吴家柱、林海丰、吴大有率先发起,职工技协活动在沈阳市总工会的领导和支持下,蓬勃开展起来,被赞誉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198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成立“中华全国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





近年来,沈阳市工人文化宫依托自身阵地优势,面向广大职工开设常态化培训课程,邀请知名专家举办“职工公益大讲堂”,推出网络视频课,切实做到了“文化宫里有文化,文化宫里有工人”。

为职工文艺爱好者搭建追求梦想、人生出彩舞台的同时,沈阳市工人文化宫还积极打造“移动的文化宫”,将文化阵地前移到基层一线、职工身边。







沈阳市工人文化宫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示范工人文化宫”、“首批全国标准化工人文化宫”、“全国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示范基地”等。

建馆于2016年的

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

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411号

这里重点展示了

沈阳百余位不同时期的劳动模范

是全国较大型的劳模专题纪念馆

通过演员实景演出、评书表演等

带观众沉浸式聆听

劳动模范的感人故事

沈阳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3万余人(次)。


沈阳劳模馆以时间为轴,通过微雕、等比例雕塑人物、机车模型、车床、各种生产工具等物品,重点展示了马恒昌、尉凤英、顾诵芬、罗阳、洪家光等各个历史时期沈阳涌现的百余位劳动模范和集体的先进事迹和杰出贡献。


田桂英的制服、王凤恩的发明手稿,以及记录劳模成长的音像资料,劳模撰写的回忆录、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状等各类文物近万件藏品。沈阳劳模馆采用史料图片、实物陈列、雕塑、场景复原、绘画及声、光、电等多种表现手段,全景式地展现了沈阳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折射出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

“你们想过没有,‘工人’这两个字摞在一起,念啥?”“天!咱们工人阶级就是要把这个‘天’给顶起来!”进入展厅,闻名全国的“马恒昌小组”,将参观者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小组”的公开信在《工人日报》发表,得到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9.61%。

从马恒昌的展位向前,是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铸造者焦百顺的展位,电影《国徽》真实地再现了那个让沈阳人骄傲和自豪的场景。


在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的展位,随着师傅的一声呼唤,英姿飒爽的“田桂英”从火车头里探出头来。“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照样做得到!”青年“田桂英”顽皮的语气中透着坚韧。

楼上展厅,醒木一拍,评书开讲了:“有这么一天,这吴师傅低着个脑袋、皱着眉头,一看就是有心事……”身穿长衫的评书演员,绘声绘色地讲起职工技协发起人吴家柱等人的故事……





从2022年起,沈阳劳模馆通过演员实景演出、短视频等形式,沉浸式地讲述着馆内劳动模范的感人故事。

聚焦新时代劳模。每年,沈阳劳模馆还会邀请全国闻名的劳模来到自己的展位前,与参观者现场互动,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成长故事,真正实现劳模就在身边。



沈阳劳模馆的馆藏不仅是对历史的保存,更是对“劳动光荣”精神的永恒致敬。

沈阳

这座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工业重镇

以淬火成钢的奋斗史诗

铸就了东北老工业基地

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来源:全国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