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灯光、秀场和新车“刷脸”为主旋律的上海车展,上汽大众干了一件“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的事:他们没有堆新车,也没请明星站台,而是把“品质实验室” 整体搬进了3号馆展台。
车展变实验室,工程师成主角,展台里最“贵”的不是车,而是一组价值上亿的碰撞测试假人。有人打趣:“这是含车量最低、但含‘德系DNA’最高的展台。”
这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场关于制造哲学的宣言。
舍流量而取质量,这才是德味儿
“质量是上汽大众的生命。”上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在现场的发言振聋发聩。他刚从工厂测试场风尘仆仆赶来,话风干脆,一身工程师气质。他不是来讲故事的,是来“讲实验数据”的。
上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陶海龙
上汽大众此次首次公开了企业内部的硬核测试场景。全系车型“出道”前历经的100多项耐久测试、30多种先进的防腐技术。从338项超国标电池测试,到8大类6000多次整车试验,再到身价上亿的“假人军团”模拟真实人群碰撞——他们把“实验室级别”的造车标准,原样照搬到了车展现场。
观众可近距离观察发动机、电池包、车身安全、空腔注蜡等相关工艺,沉浸式感受上汽大众“看不见的硬实力”。
这样的“自拆”举动,毫不性感,却异常震撼。它让人重新理解了什么叫“德系品质”,以及何为真正的“产品主义者”。
陶海龙:我从不做急功近利的事
这场“拆台做实验”的幕后,是陶海龙的个人信仰。
他是“德系标准”的搬运工,也是中国汽车国产化的拓路者。早在上世纪(参数丨图片)90年代,他就曾独自飞赴德国狼堡,只为争取一个保险杠的中方认证权;后来在质保实验室主抓零部件国产化时,他签下的测试标准被沿用至今。
他不是喊口号的人,而是一位把“质量当信仰”的工程师。他曾公开说:“我们不追风口,不蹭热点。上汽大众绝不做急功近利的事情,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面对新能源浪潮、智能化热潮,他没有选择盲目内卷,而是选择做时间的朋友。他认为,合资不是“旧势力”,而是中德融合、软硬结合的实验场。就像帕萨特Pro 和途昂Pro,就是将德系机械底蕴与中国数字化能力高度融合的成果。
与此同时,上汽大众没有闭门造车,而是积极拓展朋友圈,从 “造车” 到 “造生态”。在车展现场,与酷睿程、Momenta、宁德时代、QQ音乐、火山引擎、百度、高通、速腾聚创、阿里云和延锋10家车载生态及新科技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汽大众将集各家之所长,共同打造集安全可靠、豪华舒适、先锋科技为一体的出行伙伴,提供真正“懂你所需”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上汽大众的“朋友圈”
工艺不是“玄学”,是上亿砸出来的“底线”
展馆里最抓眼的,不是哪台车,而是一组“假人”:有婴儿、有孕妇、有老年人,还有一尊价值上千万的THOR男性正碰假人。这群“钢铁战士”不是道具,而是上汽大众每一款车诞生前的“试毒者”。他们模拟最极端的碰撞条件,只为确保人类最真实的安全。
在新能源时代,这种成本密集型测试并不“性感”,但它真实可感。ID.3电池包的10吨抗压、2小时火烧不变形的实测案例,被网友称为“地库奇迹”。陶海龙回应:“这不是奇迹,是我们最低标准。”
这样的“造车方式”让人想到一个词——“用脚投票”。上汽大众敢推出全系燃油SUV整车终身质保,敢对用户承诺“透明无界、及时响应”,底气不是PPT,而是几十年实验室里一颗颗螺丝拧出来的。
本次车展同步亮相的ID.3 GTX套件款与途昂 Pro越野改装版,正是这套体系化质量理念的具象成果。它们不仅延续了德系的性能精神,更通过视觉与机械的双重升级,为“年轻化”与“全场景”用车提供了答案。
品质实验室是告白,也是反击
有人说,车展是品牌秀肌肉的地方。而上汽大众用“拆台”做展示,用“假人”讲安全,用工艺细节讲未来——这不仅是给用户的告白,更是对“唯流量论”的一次反击。
这是一场关于品牌哲学的回归。过去40年,从桑塔纳到帕萨特,从帕萨特到Pro三部曲,上汽大众靠产品可靠性赢得了超过2800万用户的信任,成为无数中国家庭的首选。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这套品质哲学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变得更加稀缺和宝贵。上汽大众用这间“品质实验室”证明,造车不是速成班,而是耐心工程。从严控气味的环保座舱,到可扫码溯源的售后服务体系,从“发动机双子星”到ID.3 GTX的GT精神,他们以最“不喧哗”的方式重新诠释了德系合资的底气。
真正的底气,不喧哗,自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