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古代,帝王的名讳无论是谁都需要避讳,哪怕是比皇帝时代更早的名人也是如此。

比如在西晋时期,为了避讳司马昭的名字,王昭君被当时的人改名为王明君。

而在唐朝却有这么一个人,名字有两个字和太宗李世民撞了,但是却被李世民亲自批准可以不用改名。

他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开国名将李世勣。

直到李世勣死后,他名字中间的“世”才被拿掉。

可就是这么一个“宠臣”,到了李世民临死前,却被特别点名交代给儿子李治:

“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 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 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那么,李世民为何对李世勣态度忽然转变?是晚年性格大变,还是因为所谓的“宽仁”其实只是伪装?



李世民不杀功臣只是因为善良吗?

在历史上,但凡开国皇帝,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对功臣非常警惕,动辄清洗、流放甚至灭门。

因为这些功臣不是皇帝选出来的,而是跟皇帝一起打天下的,彼此之间是兄弟,是盟友,更是手上握着军权的实权人物。

皇帝在位时可以压得住他们,但子孙不一定镇得住。

比如刘邦死后,吕后就先干掉了韩信、英布等名将,朱元璋更狠,蓝玉案一出,屠戮功臣几十家,杀功臣的核心。

其实就一句话:“功高震主,尾大不掉。”



如果说李世民不杀功臣只是出于“宽仁”,那是低估了这位千古一帝的政治智慧,他不杀,不是因为不怕,而是因为他早就安排好了。

李世民相比后来的朱元璋,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不到20岁就征战南北,27岁就通过一场玄武门之变当上了皇帝。

真正称帝之后,他的老部下们年纪都比他大。

哪怕是最年轻的长孙无忌和李世勣都要比自己大五岁。

等自己仙游之后,这些老伙计大概率也入土了,自然不用担心他们造反。

同时,李世民深谙“分而治之”的道理,他不会让某一个功臣独揽大权,而是把权力分散开来

——房玄龄管内政,李靖镇边疆,长孙无忌主持政务,魏征主抓舆论。

大家都有权,但谁也无法独揽天下。



就像是一桌麻将,谁都拿了一手好牌,但谁也没摸到天胡。

互相制衡,谁也动不了谁,自然也没人敢造反。

再者李世民的个人魅力同样很加分,他并不是冷酷无情的君王,善于笼络人心,甚至可以说,是“玩感情牌”的高手。

他对房玄龄、杜如晦感情深厚,对魏征言听计从,哪怕魏征天天骂他,他也能“闻过则喜”;

对李靖更是宠爱有加,李靖年老致仕之后,他亲自登门探望。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确实不像朱元璋那样大开杀戒,但并不是“一个没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侯君集。

侯君集是李世民最早的心腹之一,征讨吐谷浑、平灭高昌,战功赫赫。



但就是这么一个开国名将,却在之后参与谋反,被李世民亲手下令处斩。

可即便如此,李世民并没有抹杀他的功劳,还把他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古往今来有几个帝王做得到?

李世民并非天生心慈手软,只是比起其他帝王,他杀得少、杀得讲究——有分寸,有标准,有策略。

有刀不用,和没有刀是两回事

在李世民生命最后阶段,他告诉儿子李治,李世勣能镇得住就好好用,镇不住就杀了。

之所以特别点名李世勣,还是因为当时很多功臣都先他一步而去。

如今李世勣是在世的唐朝“战功第一人”,他点名李世勣也不是因为和他有私怨,而是清楚意识到他走后,儿子李治并没有他的魄力。





李治性格柔弱,优柔寡断,像李世勣这样战功显赫、威望如山的老将如果不进行限制,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演变成“君弱臣强”的格局,不利于统治。

同时这也是一种政治遗训,告诉后人治国不是靠心软,而是靠“分寸”。

李世民这一生最大本事不是打仗,而是治国,千百年来都是仁义之君的代表。

但千万不要误会:他不动刀,不代表他不会用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