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杨靖宇到最后真的是一个人在战斗,一直到被敌人的机枪扫中七枪而牺牲。
在东北,杨靖宇简直是日伪军的噩梦,在1939年8月伪满通化省制定的《康德六年度 通化省秋冬季肃正讨伐计划》中曾这样评价杨靖宇,说:“治安状况至今未能基本安定,根本原因是成为东边道癌瘤的杨靖宇等团匪未能除掉。”
为了彻底除掉杨靖宇,1937年,日伪当局在东北专门实施了“三年治安肃正计划”,结果不顶用,于是从1939年10月开始,日伪军又专门制定了所谓的“东边道治安肃正计划”,企图再通过三年时间,在伪间岛、吉林、通化三省进行“联合围剿”,目的就是一定要置杨靖宇于死地,以及完全“剿灭”其所领导的南满人民抗日力量。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于1939年4月公布的《昭和十四年关东军治安肃正计划要纲》中提出,“须全力以赴”,“努力捕杀杨靖宇”。
伪满政权还列出了60名抗联高级将领名单,其中排名首位的就是杨靖宇,赏金为1万元。这次“讨伐”的总兵力直接超过了7万人。
在持续的讨伐和围剿中,抗联部队损失严重,仅在1939年10月至次年3月半年时间里,牺牲、投降和被俘的人数就达近两千人。
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抗日队伍由创建时期的五千余人,锐减到一千余人,抗联一路军被逼进东部边境的伪通化省、间岛省的森林地带。
此间,抗联一路军游击根据地基本丧失,许多后方密营被敌人破坏,储备的粮食被敌人焚毁,粮食给养严重告缺,斗争陷入极端艰苦的境地。
为避免遭受歼灭性打击,1939年10月初,杨靖宇等领导决定将第一路军各部编成小股部队进行分散活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分兵”。此后,一路军化整为零同敌人周旋转战,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9年10月至12月三个月时间里,抗联一路军袭击敌人、与敌人交战共计138次。
战斗空前紧张和激烈,南满抗日力量进入到生死攸关的时刻。
1940年1月1日,面对极端困难的形势,为筹集给养,杨靖宇率部袭击了濛江县大阳岔并与日军交战,虽取得一定胜利,但使敌人得知了杨靖宇就在濛江县活动的情况。
1月上旬,伪通化警务厅长岸古隆一郎在濛江县专门召开了讨伐杨靖宇的会议,决定调集日军多部、伪军程斌部等9个伪警察大队张罗布网,开展讨伐。
1月9日,杨靖宇、韩仁和指挥警卫旅与日军及叛徒程斌、崔胄峰“挺进队”发生激战。
11日,杨靖宇考虑,为免于被敌人重兵围歼,将所部再次进行分散,决定警卫旅政委韩仁和第一团政委黄海峰率60余人北上寻找魏拯民部会合,而他自己则率警卫旅所部和少年铁血队继续留在十分危险的濛江县西岗地区活动。
杨靖宇滞留此地20余天,等待和一路军军需处全光会合,研究解决部队粮食、棉服供给问题,但二十天始终未能见到全光部队,因此未能及时撤出这一狭小的危险区域,部队陷入到被敌人频频围攻的被动境地。
持续紧张的战斗,使杨靖宇的部队由200余人减少到不到100人。
1月15日,一路军司令部参谋兼警卫旅旅长方振声在桦甸开展地方群众工作、筹集给养时,被敌人逮捕后杀害。
1月21日,警卫旅第一团参谋丁守龙在濛江县马架子战斗中负伤被捕后叛变,这个叛徒将全盘供出了杨靖宇的行踪和行动计划部署。
因此,敌人加紧了对杨靖宇的搜捕,战斗更加频繁,敌人穷追不舍,加以飞机侦查配合,至一月末,敌人展开疯狂搜捕,这时的战斗更加激烈。
2月1日,特卫排长张秀峰携款逃跑,向五斤顶子伪森警投降,进一步暴露了杨靖宇所部的行踪,使敌人的攻击目标全部集中在了杨靖宇身上。
2月2日,杨靖宇身边只有27人,到2月7日仅剩15人。
2月8日,有敌人追击,杨靖宇决定将15名战士分成两组进行突围,跟随杨靖宇的战士7名,
2月12日,天刚亮,敌人飞机低空盘旋搜索目标,敌人讨伐队前来追击,杨靖宇身边的战士一面抵抗一面迅速转移。
当晚,杨靖宇决定让警卫员黄生发带另外3名伤员转移,战士们表示:“要活,活在一起;要死,死在一块。”
杨靖宇首要考虑的是“多活一个人,就多一份革命力量,死在一块有什么好处?”
于是命令黄生发带着三名伤员寻机突围,并鼓励他们“要战胜困难,战斗到底,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最终,杨靖宇带着两名战士向前走,意图寻找二方面军伊俊山部会合,突破敌围。
2月15日凌晨,熟知杨靖宇行军习惯的叛徒程斌、崔胄峰等人根据雪中的脚印猜测杨靖宇的行踪和所带人数,崔说“沿着这个足迹,走到一里半地,就能发现匪贼。”
杨靖宇3人最终在濛江县五斤顶子西北方的一个小山坳里被敌人发现。
敌伪派近600人进行大规模追剿、搜寻。日讨伐队副队长伊藤劝杨靖宇投降。战斗中,杨靖宇毙敌1人、伤6人。杨靖宇左臂负伤,进入密林之中。追击的敌人被杨靖宇拖得精疲力竭,开始的六百人跟上来的只有40多人。
2月18日,杨靖宇等3人来到濛江县东南部大东沟,杨靖宇派2名警卫员外出寻找食物,被坏人发现举报,敌人立即追击过来,2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
敌人在他们身上搜出了杨靖宇的印鉴,认定杨靖宇就在附近,就更加紧了对杨靖宇的追击,缩小了包围圈。
讨伐队向附近村民发出了“入山打柴绝对不许携带午饭”的命令。
2月23日,杨靖宇只身辗转来到濛江县城保安村三道崴子,此时杨靖宇正患重感冒,又已数日粒米未进,冻饿交迫,身体极度虚弱。
中午,他见到4个上山打柴的人,见他们外貌似是本地农民,便向他们宣称抗日救国的道理,并托他们买些粮食、棉鞋。
那几个人知道他是抗日的,便对他说:“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会对投降者杀头的。”
杨靖宇坚定地回答说:“我是中国人,良心不允许这样做,这样做也对不起广大人民。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外国人投降的。”
不幸的是,这4人中有一人是保安村伪牌长赵廷喜,赵见杨靖宇如此回答,便狡猾地佯装答应回村给他取粮食和棉鞋,约定好了接收地点。
途中,赵又遇到日本特务李正新,他们一起到村公所去报告,村公所当即报告给了伪县警察队本部。
当日下午3时,日伪军“讨伐队”分批赶到,将三道崴子密林层层包围。
4时许,赵廷喜引日伪军上山搜捕,并指明了当时他和杨靖宇约好的见面地点,可没有见到杨靖宇。
原来杨靖宇警觉地怕发生意外,他离开约定地点不远处隐蔽起来以防不测。
但敌人还是发现了杨靖宇留下的上山的脚印,敌人循脚印搜索,终于在三道崴子703高地发现了杨靖宇,包抄过去。
当杨靖宇发现敌人追来时,强忍饥饿和伤病的折磨,奋起迎战,双手持枪,打一枪转一处,巧妙与敌人周旋。
在490高地,在敌我相距仅有50米的地方,敌人根据活捉杨靖宇的指令,高喊:“你怎么抵抗也没用了,归顺吧!”
叛徒跟着叫喊:“放下武器,保住性命,还能富贵。”
杨靖宇是宁死不屈的,他早已下定了必死的决心,以身殉国,血战到底!
日伪讨伐队头目益子理雄下达打死杨靖宇的命令。
4时30分,激烈的战斗持续约有二十分钟,最终杨靖宇寡不敌众身中7弹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杨靖宇将军是被敌人用轻机枪射中的,胸部中5弹、腿部中2弹。
敌人惊诧于杨靖宇数日断粮究竟如何生存下来,当解剖发现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之时,感慨道:中国竟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
杨靖宇的牺牲,是东北抗联最为重大的损失。他率领南满第一路军驰骋于东南满大地,英勇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配合了全国的抗战,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在东北大地上建立起不朽的功勋。
杨靖宇是东北和全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崇高而伟大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存于中国人民心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