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官僚体系极为复杂,但主体还是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这种的分工使得官员任命必须经过多重程序,才能确保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唐代官员任命形成了严密的三级体系,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划分官员等级并规范任命。

三品以上高级官员采用 “册授”,由皇帝亲自册封,需举行隆重的册命仪式。

以宰相任命为例,皇帝会在太极殿召见官员,当众颁发玉册金印,此类官职多由世家大族成员担任。

三级体系既维护了门阀世族的政治地位,又为寒门士子保留了上升通道,形成 “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的官僚结构。



册授是唐代官员任命的最高形式,以宰相任命为例,需提前三日在太极殿布置幄座,皇帝身着衮冕,百官分列两侧。

在中书令宣读册文后,官员跪受玉册,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一过程更是皇权神圣性的充分体现。

册授的任命文书用竹简或玉片制成,以金线装订,区别于普通制书,彰显尊贵身份。

实际上,册授的意义远超实际权力,开元年间,姚崇被册封为紫微令时,玄宗特命御笔亲书,并赐宴兴庆宫,以此强化君臣关系。

这种仪式化的任命方式使得高级官员的权力来源直接依附于皇权,避免了权臣专擅朝政。

相较之下,制授则更为常规,是唐代官员任命的常规形式,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要先由吏部或兵部提出候选人。



经门下省审核后由中书省起草制书,最后皇帝签署生效,这一过程中门下省的封驳权至关重要,若发现任命不当,可直接驳回。

制书的内容包括官员的履历、功绩及任命理由,政治功能也是在于平衡皇权与相权。

开元年间,李林甫为排挤张九龄曾利用制授程序打压异己,他通过控制中书省将制书起草权收归己有,导致门下省的封驳权形同虚设。

这种权力失衡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印证了唐代官僚制度的脆弱性。



敕授则更为基础,涉及六品以下官员的选拔,吏部每年对官员进行考核选拔人才,再根据空缺职位拟定任命名单,最后由皇帝签署敕书生效。

敕书的格式相对简洁,仅百余字,官员领取敕书时,需缴纳一定制作费用来做卷轴。

六品以下官员的告身用黄麻纸书写,而高级官员的告身则用绫罗绸缎,甚至镶嵌金银。

斜封官系唐代官员任命制度中的畸形产物,是经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其任命状以墨笔书写,斜封后交予中书省。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唐中宗时期,韦后与安乐公主公然进行卖官鬻爵,促使官员数量急剧增加。

斜封官的泛滥对官僚体系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冲击,在仅仅一年的时间内,便有数千官员通过这种方式被任命。

而这些被任命的官员绝大多数缺乏应有的品德与才能,他们的存在极大地破坏了吏治的正常运行,对当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直到唐玄宗即位后,才恢复正常任命程序。



唐代通过仪式化的权力授予、程序化的决策流程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

然而,斜封官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一旦出现权力滥用,则国家必然陷入动荡,这一历史教训,也为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唐六典》

《唐代官僚制度研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