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

他们有人用老旧的手雷和石头,干掉了敌人的坦克;

有人凭借一辆卡车和冲锋枪,击落了敌人的飞机;

更有甚者用二百多发子弹击毙了一百多名敌人,创造了狙击的神话。



有这样一位英雄,虽然仅仅是一个排长,却凭借几十人的兵力,拦住了敌人整整两个营的士兵

而且,如果不是他的弹药有限,他说不定能将阻击战,打成一场“歼灭战”。他的出现,可以说让敌人吃足了苦头。

此人,就是志愿军第二十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四团第三连排长于泮宫



那么,此人到底是如何创造这一奇迹的呢?让我们共同来重温这场胜利。

于泮宫,山东平度人,一九二六年出生,一九四七年十二月正式参军。参军不久,他就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

当时,他就表现出了非常坚韧的作风,在武器困难的情况下,跟随部队打退了敌整编二十五师的多次进攻,保证了主攻部队的胜利。

之后,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于泮宫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1950年11月,于泮宫跟随部队入朝,并参加了艰苦的长津湖战役。

在那次战役中,和于泮宫同在二十军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成为了志愿军中涌现的第一个一级战斗英雄



在这位战友的感召下,于泮宫也盼着有一天能打出自己的风采。

长津湖战役后,二十军由于损失太大,进入了一个漫长的休整期。直到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打响之后,他们才重新上了战场。

不过,第五次战役虽然战果颇丰,但是由于后勤补给的问题,最终在5月22日结束。

胜利凯旋,对一般的战士们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但是,于泮宫所带领的战士们,却闷闷不乐。他们没有捞到打主攻的机会,没打上硬仗,都感觉心里有劲没使出来。

5月26日,部队开始由华川大桥北上。一路上,敌人的飞机频频扔下炸弹,而且密度还越来越高。



有些战士开始议论,既然越走敌人的力量越强,这莫不是上级要再找机会打一仗?

很快,于泮宫便被叫到指挥部开会。回来时,他兴高采烈地对战士们说,自己领受到了新任务,要在三一三高地打一次阻击战

战士们一听有仗打了,全都兴奋异常,一个接一个地在决心书上按下了手印。

三一三高地位于华川城下的公路旁,守住这里,就挡住了敌人的去路。

不过,在这里防守难度不小,因为高地上怪石丛生,树林茂密,不方便构筑工事。

但是,战士们一个个却是战意旺盛。机枪手朱元胜一面擦枪,一面嘀咕着:“想发志愿军的洋财,你先看家伙吧!”



1951年5月28日,两个营的敌人,在大炮的掩护和坦克的伴随之下,开始向三一三高地进犯。

当时天色已晚,敌人到了山脚下也不敢贸然进攻,只能使出老办法,让大炮开路。

然而,此时的于泮宫,已经找到了对付敌人的办法。

他指挥战士们,在那些较高的大树下隐蔽,用树杈树冠充当第一层工事。山上的乱石,也被他们堆垒了起来,充当掩体。

做好防御工作后,于泮宫又对手下的三十多人,作出了更详细的部署:二班在正前方阻拦敌人,而三班则在左侧策应,一班则是总预备队,前方有了伤亡随时补充。

而他自己,则是守在机枪旁边,指挥着整个战场。



此时,天色已经从漆黑慢慢变得发亮。根据经验,于泮宫觉得,敌人的攻击马上就要开始了。

于是,他一方面让战士们打起精神,一方面让通讯兵回总部报告,就说自己一定可以坚守到第二天晚上七点。

三十多个人,要在两个营的敌人冲击之下,从第一天凌晨坚守到第二天傍晚,这个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

更何况,敌人还有大炮、坦克、飞机助阵,这使得阻击的难度呈指数级增加。

但是,就是在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下,于泮宫却还敢下这样的决心,足以见到他的大胆和自信。而那些勇敢的战士,正是他的底气所在。



天光大亮后,敌人的步兵开始进攻了。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把志愿军战士放在眼里,仅仅派出了一个排的兵力来发起冲锋。

于泮宫看到敌人不断接近,轻声地对战士们发出了一道命令:不要着急开火,三十米以外不要打,一切听指挥。战士们军令如山,真的就没有一个人先开枪。

三一三高地上的寂静,让敌人放松了警惕。他们开始放大胆子往上走,一路还有说有笑。

可是,就在他们即将到达第一层阵地时,于泮宫突然大喝一声:“打!”瞬间,志愿军火力全开,机枪子弹和手榴弹横飞,很快就将敌人消灭殆尽。



敌人步兵刚刚退下去,坦克炮和榴弹炮的炮弹就又打了过来。同时,敌人的飞机,也开始了超低空轰炸,往志愿军的阵地上投掷燃烧弹。

二班长李月中被火烧着,但他就地一滚,就把火弄灭了。经历险境之后,他仍然没有丝毫胆怯,继续钉在阵地上。

他还风趣地对其他战士们说:“这叫真金不怕火炼。”

此时,敌人已经开始发起第二次冲锋了。这一次,人数比第一次多了一倍有余。而且,他们还十分小心谨慎,走一步便来一个卧倒。

可是,一切在于泮宫等战士们的眼里都是徒劳的。很快,他们的攻击就又被打退。

虽然连续取得了两次胜利,但于泮宫明白“久守必失”的道理。他命令老兵潘景文,带着几个人主动出击,打乱敌人的部署。



潘景文趁着敌人抬伤员的间隙插到了他们侧后方,一顿手榴弹,将敌人彻底打蒙。

虽然取得了很大战果,但是阻击部队此时的情况很不乐观。他们的子弹快打完了,又没有水喝,渴了整整一天;伤员送不下去,防御工事也都被炸得差不多了。

于泮宫一看这种情况,立刻召开了党员会议,提出了一个口号:学习杨根思,人在阵地在!排里的八个党员也都下了决心,表示坚决和敌人干到底。

这一天里,一排总共击退了敌人六七次进攻。虽然己方的伤亡也不小,但是总算把时间拖到了晚上。



此时,于泮宫先是指挥战士们,将石头垒起来,重建工事,然后便顺着山坡摸下去,寻找子弹、手雷等武器。

他将武器分发给每一个战士,并且嘱咐他们:“要节省啊,明天还有一天呢。”

安排好一切后,于泮宫安排战士们轮流休息。此时,他开始安排一部分人,主动下山去袭扰敌人。

他说:

“打阻击和出击一样,目的都是消灭敌人。你们这就摸下去,别让敌人睡安稳觉。”

这一晚,志愿军战士连续发动了三次夜袭,让那些在睡梦中的敌人死伤惨重。



第二天拂晓,敌人的炮火再次响了起来。敌机除了扔燃烧弹之外,还开始沿着山梁,用机炮扫射。

于泮宫感觉难以支撑,赶紧派出通讯员,回指挥部请求增援。

但让人遗憾的是,通讯员在半路上,被敌人的机炮击中,失去了生命。这一下,于泮宫的部队,和后方失去了联系。

而阵地前方,情况也不容乐观。敌人又沿着前一天的路,继续发起冲锋。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兵力多了好几倍,而且是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的。

阻击的难度一下子大了起来,弹药的消耗也瞬间增长。慢慢地,战士们的伤亡开始越来越多,就是于泮宫自己,大腿也被弹片击伤。

不过,即使这样,他仍然一瘸一拐地走来走去,指挥着每一个方向的战斗。

当敌人的这一次冲锋被打退后,于泮宫和战士们清点了一下手里的弹药。

整个排,只剩下了四十多发子弹,和十几颗手榴弹。再打下去,就要面临武器耗尽的风险了。



而且,战士们的伤亡很大,更是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吃饭喝水了,体力已经耗尽。面对这样的情况,还要再打下去吗?

于泮宫的答案是:

继续打。他号召战士们,学习杨根思,坚守住阵地,没有命令绝不撤退!

此时,敌人的下一轮攻击开始了。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往山上爬,战士姚学明灵机一动,说道:“看我一个手榴弹当两个用。”

说着,他将一颗手榴弹的引线拉着,在手里停留了两秒,然后再扔出去。

这一下,手榴弹产生了空爆的效果,瞬间放倒了七八个敌人。战士们有样学样,都如法炮制。

此时的敌人,虽然仍在攻击,但是心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冲锋,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前方稍有不利,便集体退却了。敌人的这次攻击,对我军并未造成什么太大的损失。

不过,此时的时间,刚刚下午两点左右,距离晚上七点还有四五个小时。在弹药困难的情况下,于泮宫他们要如何坚守呢?

关键时刻,敌人帮了忙。他们不再冲锋了,而是加大了对三一三高地的轰炸力度。

敌人的飞机,从5架增加到了10架,炮火的密度也越来越高。

不过,他们的步兵不敢再冲锋了,这倒是变相缓解了志愿军战士们的弹药消耗问题。

敌人这一轰炸,就是整整三个小时。三一三高地上的山体,都已经被炸塌了。于泮宫看着眼前的情况,决定带着剩下的战士们突围

他将战士们组织起来,互相扶持、照顾,然后让四个人打头阵,每一个人拿一颗手榴弹。而他自己,则拿着卡宾枪,冲在最前方。



准备停当后,于泮宫大喊一声:“冲啊!”,然后就带着战士们发起了冲锋。他射出了枪里最后的几颗子弹,而他的身后,也飞出了四颗手榴弹。

这些东西,已经是一排最后的弹药了。不过,这些弹药也发挥了奇效,将敌人的包围圈打开了一条缺口。

剩下的十五名战士,顺着这个缺口突了出去。当他们找到友邻部队的时候,时间刚好晚上七点。而此时,敌人还在对着三一三高地轰炸呢。

1951年9月3日,志愿军总部召开了庆功大会,英雄的阻击部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而排长于泮宫,也在不久之后,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与杨根思比肩。

这次三一三高地阻击战,他们拖住了敌人三十多个小时,击毙一百五十余人。

他使用的阻击、反击加夜袭复合型战术,成了志愿军后期防御战的样板,被传承至今。

这样的英雄,才是我们应该赞颂的偶像。

参考资料:

1.抗美援朝纪念馆:抗美援朝英烈谱丨“一级英雄”于泮宫



2.马真划:《战斗的旗帜——记战鬥英雄于泮宫和他的战友们》



3.百度百科于泮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