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手机相册,看到去年和闺蜜排了两小时队才吃上的那家"绝味小馄饨",忍不住想再打卡,结果一查地图…店没了?!不只是它,记得去年县城突然冒出来的十几家"0.99元吃到饱"的面馆,现在竟然一家都不剩了!这到底是什么神奇操作???
一夜爆红的背后:我的亲身"中套"历程
去年夏天,我们小县城突然刮起一阵"麻辣烫狂潮",朋友圈被各路"本地达人"刷屏推荐一家叫"巷子里的麻辣烫"的店。据说老板是从成都回来的"手艺人",用的全是秘制汤底,而且开业特惠,9.9元一大碗,还能免费加料!
奇心作祟,专门挑了个工作日中午去,心想人应该不多。结果!一到店门口就看到至少30人排队,而且队伍里有好多"打扮时尚的年轻人"在不停拍照、录视频。我俩排了40分钟才进店,又等了20分钟才上菜。讲真,味道确实不错,但绝对没到"我愿意每次都排队一小时"的地步。
更神奇的是,这家店火了不到两个月,突然就开始在周边区县开分店,一下子冒出来七八家!我还记得当时朋友兴冲冲地说要去加盟,听说只要20万就能开一家,而且总部承诺"保姆式教学"、“区域保障”…
然而,半年后,我再去吃那家"总店",居然变成了卖奶茶的!而周边那些分店,不是改名就是换老板。打听后才知道,总部早就撤了,留下一堆亏本的加盟商…
套路揭秘:那些诡异的"爆红—消失"打法
随着抖音团购在2023年爆发,全国掀起了一波餐饮"风口创业"潮。经过我这一年多的观察和采访了几位餐饮朋友,这些突然爆红又突然消失的店,套路基本如出一辙:
首先,选个小县城或三四线城市作为"试验田",租个不太贵的店面,装修得有特色但不用太豪华。重点是——找当地有一定粉丝量的达人合作,密集推广,制造"爆款"假象。
其次,价格"低得离谱"。记得那家"0.1元吃饱"的拉面馆吗?朋友专门去蹲了三天,发现虽然团购价只要一毛钱,但想真正吃到,要么排队3小时以上,要么被告知"已约满"。而且菜单设计得很精妙,真正能0.1元吃到的只有最基础的小份素面,任何加料都要额外收费…
最扯的是,这些爆红店基本都有个共同点:开业没多久就开始大肆宣传加盟!一位在餐饮行业工作十年的朋友告诉我:“真正赚钱的不是卖面、卖麻辣烫,而是卖’创业梦想’和’加盟费’。”
一家店如果真靠卖9.9元的麻辣烫挣钱,就算天天爆满,利润也就那样。但如果发展50个加盟商,每家收20万加盟费,那就是1000万入袋!更不用说后续的"原材料供应""技术支持费"等等额外收入…
从大锅卤菜到轻食沙拉:割韭菜套路在升级
最近我还留意到另一个有趣现象——"大锅卤菜"培训的风潮。
我一个高中同学去年花了3万块报了个"正宗卤菜技术培训班",讲师在抖音粉丝百万,天天展示"日入过万"的卤菜店生意。结果培训两周下来,同学尝试按照教的配方做,发现根本做不出样子货的味道!更惨的是,她后来加的"同门师兄弟"群里,几乎没有真正开店成功的…
"他们赚的不是卤菜的钱,是收徒弟的钱啊!"同学懊恼地跟我说。据她透露,那个培训班每期有30多人,每月开两期,光学费一个月就进账180多万!
而最新的套路已经从卤菜转向了"轻食沙拉"“小碗菜"等更时尚的品类。这些项目投资小、看起来很"潮”,特别容易吸引年轻创业者上钩…
如何火眼金睛?几招教你辨别真假爆款店
经历了几次"踩雷"后,我总结出几点识别这类店铺的小技巧,分享给大家:
价格异常离谱:如果一家店的价格低得不合理(比如0.1元吃饱、9.9元自助),基本可以确定有猫腻。一分钱一分货,餐饮行业的成本构成很透明,没人会做赔本买卖。
突然密集宣传:如果你突然在短时间内看到多个本地达人同时推荐一家店,而且内容模式几乎一样,很可能是有组织的营销行为。
排队有猫腻:我有次特意观察一家"网红面馆",发现队伍里有几个人每天都在,而且总是边排队边大声谈论"这家店太好吃了"…典型托儿无疑了。
迅速扩张:正常的餐饮品牌需要时间打磨产品和服务。如果一家店开业不到3个月就开始大规模连锁扩张,多半是为了快速收割加盟费。
加盟宣传强于产品:去店里吃饭,服务员递给你加盟传单;店内大量展示"加盟成功案例";老板比起菜品更热衷讲述"创业故事"…这些都是警报。
爆红之后,谁是赢家谁是炮灰?
说实话,看到这些现象,我既心疼那些被骗的创业者,也为餐饮行业的浮躁感到遗憾。
我姑父开了20年的兰州拉面店,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但稳定。他常说:"餐饮没有一夜暴富,只有用心经营。"疫情后他的老店活下来了,而同一条街开业时比他风光十倍的"网红店"早就不见踪影。
在这场餐饮"风口旋涡"中,真正的赢家是那些策划运营这些短平快项目的团队。他们像行走江湖的"割韭菜专业户",收割完一茬创业者的钱,就迅速转移阵地,换个名字再来一轮…
而那些心怀梦想的小创业者,往往成了炮灰。他们中的幸运儿亏个十几万就止损了,倒霉的直接背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债务。
写在最后:我们需要怎样的餐饮环境?
经历了这么多"网红店"的起起落落,我反而更珍惜那些默默经营多年的老店。它们可能不善营销,装修也不够"打卡级",但食材靠谱,价格公道,最重要的是——它们会一直在那里。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该反思:是不是太容易被营销话术和表面繁华所迷惑?是不是过于追求"网红""打卡"而忽视了食物本身的价值?
我现在养成了个习惯:看到特别火的新店,会等它开业三个月后再去尝试。真正好的店铺经得起时间考验,不会昙花一现。
对于那些有餐饮创业梦想的朋友,我的建议是:先去靠谱的店学习实战经验,不要被"快速致富""躺赚模式"的故事冲昏头脑。餐饮创业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