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较量辨析
钗黛较量辨析(三)
宋银拢
第三部分
08
较量与交锋
不可见光
悲剧的是,钗黛二人都是佳人罪的最大嫌疑犯,在强大礼教的危险环境里求隐蔽、求策略、求胜利。钗黛二人较量和交锋的实质就是,二人既想要对宝玉宣示主权,又要谨小慎微隐藏自己佳人罪罪证,同时还要不遗余力调查掌握对方的佳人罪罪证,借礼教这把利剑击毁对方。两个人在长期的较量和交锋中,既彰显了各自的聪明智慧,也显示出各自的性情性格,有时候不得不说也使用了巧妙或险恶的计谋(二人的缺点和争议均在这场较量中暴露无遗)。因为佳人罪所思所行均为非法,不可见光,所有钗黛较量交锋必须隐蔽在地下,动静不能惊动家长和家人,必须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必须在团结和谐中决出胜负,不影响歌舞升平、诗酒年华、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仅仅想一下就觉得这绝不是寻常人可以完成的任务,但钗黛不愧为神仙姐姐,她们愣是出色动人地完成了,作为读者只能感叹红楼梦的精妙绝伦,感叹此书只应天上有。
A
初遇阶段
浑然不觉
钗黛的第一轮交锋是宝钗初入贾府时。黛玉先入贾府,已经逐渐熟悉贾府人物和环境。她是贾母的亲外孙女,老太太甚至把三个亲孙女都安排到王夫人屋舍旁,唯独把宝黛二人留在身边。黛玉的聪颖和美貌早已被合府上下称颂赞叹,在宝玉的眼里她是神仙一样的妹妹,二人心合意顺,同起同坐,同止同息,亲密无间。以黛玉聪颖,她清楚贾氏诸姊妹连带湘云都不如自己。黛玉就是这样在贾母的宠爱下,在宝玉的陪伴下自带优越感地生活着。
突然冷不丁来了个宝钗,得到的赞叹甚至超过黛玉,甚至老太太也公开表示喜爱宝钗,要为宝钗做生日,这就打破了黛玉既有的优越感。关键是她本能地觉察到有了宝钗,宝玉就不再是往日的纯粹私有专属知己,而是被宝钗分走了一部分!更关键的是,宝钗带着一个金项圈,据说是要寻玉而嫁的。黛玉凭第六感坚定认为宝钗来者不善(事实上确实如此,聪慧人的第六感向来准确)。黛玉立刻竖起全身的刺,草木皆兵,翻江倒海,汹涌澎湃。这是遇见宿命天敌后的巨大恐惧,她知道更强大敌人要夺走她的所爱和希望,而自己无法赢得这场较量。她起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要求宝玉、限制宝玉,同宝玉各种怄气。“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
此时的宝钗是如何回应呢?书中说,宝钗“浑然不觉”。不得不佩服曹公的高明和幽默,黛玉的战斗已风云四起,宝钗根本什么也没看见。
B
较量阶段
姿态上的闪失
钗黛的第二轮较量是宝黛钗三人相对稳定的三国演义阶段。这个时候大家年纪还小,都是姊妹之间,混沌玩在一处,无论是家长还是宝玉,都没有明确表示对钗黛的取舍,所谓嫉妒较量只是钗黛之间夹杂在姊妹相处日常的细小锋芒。以黛玉主动进攻讥讽嘲弄为主,酸甜苦辣五味翻涌。宝钗表现虽整体宽厚,但并非一味束手退让,而是找准机会巧妙反击。这期间钗黛之间的小动作、小过招频繁又隐蔽,红楼爱情的妙趣和细腻,也在这一阶段尽显高明,奥妙之处实在难以言说,在这里仅略举事例稍加点明。
这天宝玉从东院赴席回来,得空去看望养病的宝钗,二人在宝钗内室互相鉴赏了彼此的金项圈和宝玉。不料黛玉后脚就跟到了,直入宝钗内室,把宝钗宝玉的亲近撞了个现形。宝黛当时同在贾母隔壁碧纱橱(宝玉睡在外床,黛玉在碧纱橱内)居住,午饭后同时陪同贾母从东府回来,黛玉对宝玉的行踪当然一清二楚。黛玉整个下午言行都酸酸的。当然黛玉灵质慧心,她的酸是可爱、巧妙、含蓄的,以至于在场的薛姨妈都感觉不到酸。
隔窗看见宝钗在宝玉内室,黛玉急忙喊同行的湘云到窗前去观看,以扩大宝钗不妥行为的知晓范围。不巧的是湘云那时恰好是宝钗粉丝,将宝钗这一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未作嘲笑,这令黛玉很是扫兴。
端午节前宝玉看见宝钗的美貌和雪白手臂不觉发呆,黛玉再次见证这一不妥,站在旁边抿嘴而笑,以呆雁嘲笑宝玉,笑得宝钗和宝玉都尴尬不已。
平安醮时宝钗说湘云有个麒麟,黛玉立刻嘲笑宝钗“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黛玉说这话时身边坐着多位姊妹、家长,还有老太太,稍不留心可能会有所觉察,可能会给宝钗带来难堪。这次宝钗反应是扭头装作没听见。
宝玉挨打次日清晨,黛玉看到宝钗哭泣痕迹,相信宝钗的哭和自己一样是因为心疼宝玉,于是在身后“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一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这里就有黛玉以己度人,误会宝钗的成分,有点贼喊捉贼的滑稽和尖刻,但宝钗这次仍未予理会径直走了。
找准机会时宝钗也会回击。端午节后宝黛大哭大闹,甚至惊动老太太,后又自行和解。宝钗当然知道宝黛为什么大闹又为什么和解,本已醋意不悦,又有宝玉傻乎乎嘲讽宝钗丰满怯热,宝钗便没好气。借说戏便道:“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戳得宝黛二人羞愧难当,辣辣的氛围波及到熙凤触角。
宝玉在黛玉床上嬉闹挠痒痒,讲述香芋精的典故,两人笑作一团,那是红楼梦里经典甜美的场景。宝钗一头走进内室,撞个正着。她没有像黛玉那样尖酸讥讽黛玉的不妥,只是笑笑加入了聊天,讥笑宝玉的典故糗事。这次较量在和谐俏皮中结束,文本上看没有引起任何关注,实则不然,宝钗的笑意黛玉明白,黛玉的尴尬和后怕自己清楚。
宝玉中邪,生死悬于一线。几天之后复苏回来,守在门外的黛玉不觉念了一声佛。宝钗立即“笑而不言”,惜春问“宝姐姐笑什么”。宝钗道“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管人家的姻缘,叫他成就。你说可忙不忙?可好笑不好笑?”惜春是否听到火药味不敢猜,林黛玉立刻红了脸。
这一阶段黛玉特别提防宝玉和宝钗相处,有意监视宝玉和宝钗,苦心收集宝钗的破绽和不轨言行,且一经有苗头立刻含酸发难。这是黛玉的战斗姿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她要抓住每次机会,不放过一个细节,以至于因此黛玉在有些读者眼中是“刻薄”“小性儿”的。其实宝钗也没有停止观察收集宝黛亲密相处的破绽。以宝钗的聪慧和洞察,她很快对宝黛日常相处了如指掌,也深懂二人的情感奥妙。再兼宝玉此时对黛玉的亲密依恋程度远超过对宝钗,宝黛的亲近言行应该更多把柄,宝钗掌握黛玉的不妥言行绝不少于黛玉掌握宝钗的。
但宝钗的斗争策略和黛玉不尽相同,她更加冷静更加有耐心,战斗姿态相对保守。虽然根本不缺证据,宝钗却并不轻易指证或者发难黛玉,而是和气如常。即便面对黛玉刻薄的指证发难,宝钗也可以沉默而过,较少针锋相对回击。更加奇特的是,宝钗对宝黛间的黏糊甚至还有某种庆幸感。端午节礼的尴尬里,宝钗庆幸宝玉被林黛玉缠住,宝黛两人的亲密某种程度稀释了人们对自己的佳人罪审视。和宝玉亲近虽然是爱情角度的胜利,但佳人罪的威胁指数也同步提升。这个阶段明明两人都是怀揣私心在较量、交锋,但直爽的黛玉一心只求爱情视角的胜出,刀枪棍棒十八般武艺都已经使出来了,甚至几次刺刀见血,而宝钗还对佳人罪保持着一份清醒,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辩证视角。
芒种节那天宝钗本要去找黛玉,远远看见宝玉进了黛玉屋。宝钗便站住,低头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不忌,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昔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这是宝钗的心理,她没有使出全力抓取林黛玉佳人罪的证据,而是明知有素材却选择退让成全,成全的过程也并不尖酸失落,反而很洒脱。这就和黛玉区分很大,黛玉的战斗姿态不可能放过宝钗的重大罪证,但宝钗可以做到。
宝钗这一做派不但超出了黛玉的认知,也超出了绝大多数读者的认知。以黛玉之心揣度,宝钗不会真的认输也绝不是真的不计较。明明利弊攸关明明剑拔弩张,呈现出和善不争的面孔怎么回事嘛!起初黛玉坚信宝钗是藏奸。很多读者也认同黛玉的“宝钗藏奸论”。其实只是二人的性情有别、较量策略差异而已。当然更大的原因是,黛玉的爱情天生就是烈焰,就没有办法藏住,而宝钗的爱情有冷香丸加持,多了几份理性的清醒,她没有那么急切求胜也没有一门心思只争取宝玉的爱情,她对礼教的兼顾和利用因此比黛玉更加游刃有余。如果礼教是钗黛较量的武器,那宝钗的胜算在起初就高出一筹。
黛玉在投降后自己也曾说“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她赞你,我还不受用,昨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在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战斗中的钗黛,虽巧妙高明,各有光彩,但都有姿态上的闪失。黛玉性情有多直率言行就有多尖刻,爱情有多热烈攻击就有多积极,宝钗应对多平静内心就有多冷漠,心地有多宽厚城府就有多深广。众人看钗黛或颇有微词,往往都集中在这里,纷繁言行,矛盾冲突的背后是两人的核心质地:黛玉的热情攻心五内俱焚,宝钗生性旷达且有冷香丸降温。钗黛的卓越高明和博大精深都远超常人,是款式不同却质地相当的神仙姐姐,她们对宝玉的爱情都同样感动人心。生命的本真面貌不就是热烈与冷静并存,理想与现实缠绕吗,就像阴阳成太极,太极何曾把阴阳割裂且定优劣高下呢。钗黛二人的温柔,总让我想起纪伯伦谈论“理智与情感”。“理智和情感,心灵之舟的舵和帆,它航行于世间大海。……理智一旦驾驭了躯体,它便禁锢了情感,而情感一旦丧失了理性,就似燃烧着的烈焰,将自身焚灭。你要让自己的心灵带着理智升腾至情感的高处,才可得到欢愉得到惬意,让你的理性成为你情感的向导,让你的情感在复活中生存,如同那不死鸟在自己的灰烬上再次腾飞。我愿你们像对待两名贵客一样善待理智与情感,对待他俩千万不要厚此薄彼,厚此薄彼者必将失去两者的友爱和信任”。也只有宝玉这样博大宽广的心理空间,这天下第一淫人的承载力,才胆敢妄图一手接住两个人的温柔。
C
胜负有定?
怀柔和劝降
就在宝黛钗三人悉悉索索暗自较劲过程中,突然间电光火石情况突变,原有的平衡被彻底打破。那天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豁然间二人的心紧紧贴近,砰砰跳动,不再有任何嫌隙!很快黛玉确认了宝玉心意,在爱情世界里大获全胜!宝黛在那份惊心动魄的沉醉中飞天,紧接着发生的是关于“你放心,我的心里满满都是你”的赤诚表白,是赠送手帕和写提帕诗,是家宴上众目睽睽下你斟我喂你喂我饮,是林妹妹若离开我就疯掉!宝黛的爱情合二为一,翩翩起舞,热烈而璀璨。然而与此同时,黛玉的佳人罪在礼教的审判标准里已罪证确凿!她得到宝玉爱情的同时也失去了理直气壮指责宝钗言行嫌疑的前提。
退出一射之地的宝钗对宝黛二人的关系洞若观火。她看他们热烈地心证意证,甜蜜地高高飞起,直升入爱情的天国,而自己已失去了宝玉的爱情,一败涂地!从此她的爱情幻想破灭,她要以空心人的形式,只在道德和理性的世界里存活着!与此同时宝钗十分清楚,宝黛升上天国的同步也已跌入地狱,他们飞得多高就陷得多深,现在多甜蜜将来就多苦涩。黛玉的罪证就在宝钗手里不能再巧言翻盘,那场漫长较量后宝钗失去爱情,补偿是得到了可以一招制敌的武器,黛玉的命运从此掌握在她手里!宝钗得到了千金小姐身上最为人称道的可贵道德品质,她今后可以在每个人面前堂堂正正放心大胆的生活!
爱情的胜利给黛玉带来的欢愉是短暂的。她很快被日益严重的病情困扰,且敏感的她分明感受到周围的恶意正在步步紧逼缩小包围,曾经清爽晴朗的天空急速地聚云成雨,沉沉地压将下来。佳人罪的判决如同利剑高悬头顶。她不但没有因为爱情确认得到安全感,处境反而更加岌岌可危。宝玉的爱情不但没有拯救她,反而害死了她!黛玉惊恐万状却无路可逃。这一切宝钗早有预料也尽收眼底。她收拾住自己在爱情里的挫败感和失落感,重新平衡了自己的得失胜败,也再度平衡了黛玉的得失胜败,进而稳住自己。她手握剑柄,看着基本丧失战斗力和抵抗力的黛玉,却并没有急于出招制敌,事实上宝钗清楚她们之间没有真正的胜利可言。宝钗看见黛玉在佳人罪的地狱里走得很远,也看见地狱的各种刑具都已备好,家长的面目不再是往日的慈爱,家族危机的压力已让家长们不堪憔悴,甚至王夫人眼里杀机已很明显。时至今日宝钗并没有肤浅狂妄的优越感,也没有常规言情小说里被爱情的挫败感击沉,她突然对黛玉产生了惺惺相惜的巨大怜悯之情。这就是曹雪芹的旷达心胸境界,在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大地之上,两个如此美好却又如此可怜的女儿怎么可以被心中狭隘的恶意占据。黛玉被佳人罪的枷锁威胁,她没有做错,宝钗顺应了礼教的要求,也决不是阴谋。人生充满悲凉和无奈,命运的密码已经早已被规定,指责和诋毁没有任何裨益。
宝钗制服黛玉采取的是怀柔和劝降策略。宝钗对情势拿捏得非常精准。她对黛玉说:“我知道你做了什么,知道你获得了什么,也了解你必然要面对的压力。天地昭昭,礼教在上,我同情你付出的代价和你正在面临的危险。我不会举报你也不会嫉妒你,不忍看你受苦,不想伤害你,只想保护你。你需要慎重考虑,是执迷不悟还是悬崖勒马。我愿意保守秘密,给你机会”。正在无处可逃慌不择路的黛玉,正在恐惧担心罪证暴露的黛玉,就这样在宝钗展示了手中的把柄后,惊恐于自己的暴露,感激于宝钗的不忍扩散之恩,丢盔弃甲无条件归降,从此投入宝钗的怀抱!这一次开始宝钗封王,黛玉被俘,钗黛较量和平结束。河清海晏,四海升平。与此同时,贾府的富贵正在摇摇欲坠,大厦将倾,风雨欲来,末世已经降临。
宝黛钗来到这里,文本看上去总在歌舞升平里,实际一路上希望起起伏伏,爱情生老病死,攻守寸土不让,争斗伤人害己。走到今天,当初的三个花样少年剩下些什么呢?一个穷途末路战战兢兢的小女孩,一个心如死灰眼神寒凉的空心人,一个被爱刺伤流血流泪的男子。这份胜负如何计算,得失又是可以衡量清楚的吗?
九
关于圆满的畅想
诸神归位
当那些爱着宝玉和宝玉爱着的女孩,都被礼教无情挞伐并狠狠碾碎之后,热情被冷却、情绪被滤掉,结局会是什么呢?这里大胆勾勒些许80回以后的故事梗概,关于宝黛钗。
如果富贵延续,如果老祖宗永远也不会衰老,如果宝玉和女孩们永远停留在童年,如果王子公主永远在幸福快乐中无忧无虑……可惜没有如果。伴随着富贵的崩溃,以及富贵崩溃过程中家长日益狰狞的面孔,昔日花团锦簇的生活变得荒蛮而绝望,宝黛钗面临的是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境况。在这里生存是最大课题,温饱是奢侈,这里没有温暖舒适的讨好和恭维,人间的阴暗与恶意毫无遮挡,希望和温暖都稀缺又渺茫。
灵慧如钗黛、博大如宝玉,长度可以追溯到女娲补天的伟大生命,难道会在那黎明前的黑暗里止步?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牵肠挂肚的人儿,众神众仙轮流培养点拨的人,会困在人世间的那一段绝望之谷里?人世间的境遇不过是戏台搭建的临时场景,戏剧唱到哪一出,自有哪一出的唱法,怎会被这些临时的苦乐淹没呢。他们当然会继续行进,如同唐玄奘西行,斩妖除魔、被引领被搭救被鼓励着勇往直前。那些被神灵护佑的灵魂呀,终会遇见真经,遇见宿命中那个等待着与自己相遇汇合的自己。
有一天黛玉发现自己完成了下世为人的初衷和誓言,不远万里找到了那个灌溉自己的人,并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在这份爱情生老病死的过程里,眼泪已流尽,恩情已报答,缘分已完成。于是她挥手离去,重新回到仙宫里,这里有姐妹们翘首以盼等她归来,等待着戏剧谢幕后,祂们在这仙界重新共享团圆。
宝钗的使命还未完成,她还有一出重头戏要演,暂时不能离开人间。在困苦里,已经伤痕累累的石兄,他不能仅依靠回忆过去的温柔富贵活下去,在遇见自己、回归永恒之前,他不得不经过一段险境,他还需要人世间的温柔,来稍加低档人间的刺骨寒凉。宝钗是宝玉在人间受享的最后一份温柔。在生存和温饱面前,谈什么爱恨都那么矫情,连唧唧歪歪的厌倦、追忆或悲喜感慨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爱或不爱有什么关系呢,你我在同一条船上,我们要在汹涌的海上寻找活路,我们是一双天造地设的道友和搭档。
然后呢?
凄风冷雨,幸亏有宝钗。石兄在宝钗的照顾下,终于看见了自己的渡口,我相信是宝钗首先发现了那个渡口。她说,你该下船了,这里就是你的渡口,从这里过去就是彼岸。那时候,云淡风轻,大道至简。最后的孤苦,留给更坚强更有韧性的人,她是所有人的保护者、救赎者和引路人,也是被众神心疼和眷顾的人,被高度的智慧加持的人,她有力量继续对抗人间寒凉和孤苦,她的能量块还没有耗尽,还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最终找到自己的路。
在辽阔的生活里,缺憾或者圆满,是可以计算或衡量清楚的吗?用什么标准足以衡量?人间利弊的得失心吗?爱或不爱的道德定义吗?宝黛钗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完成了角色的演绎,兑现了自己的初心使命,戳出人间眼泪无数,然后谢幕退场。就像浮士德,历经人间悲剧,终于如同上帝期待的那样说出“你真美啊请等一等”,终于来到上帝的怀抱,那么他的生命还是俗世剧院里人们理解的悲剧吗?在众神的世界里,当剧幕垂下,尘埃落定,诸神归位,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场圆满的团聚和狂欢的喜剧。
【版权说明】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文字 / 宋银拢
微信/ dongzhu1968
投稿 / hlmyj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