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陆丰王女士反映弟弟王嘉禧被打致死一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18年,王嘉禧被两男子当街殴打致左侧偏瘫,2020年不幸去世。其中一名打人者是当地辖区时任派出所所长堂侄,事发后监控视频消失,死因认定一波三折,两名施暴者仅被判处一年零六个月有期徒刑,如今该案在陆河县人民法院异地重审。
这起案件疑点重重,令人难以释怀。从一开始,伤情鉴定便存在争议。医院已下达病危通知书,可陆丰市司法鉴定中心却认定王嘉禧为轻微伤,致使施暴者仅被行政拘留15日。家属重新鉴定后结果为左侧肢体偏瘫,这一巨大反差不得不让人怀疑最初鉴定的公正性。
案件调查过程也充满蹊跷。事发第二天,派出所取走监控设备,送回时视频消失,幸好王女士提前拷贝才保留关键证据。而派出所所长与打人者的叔侄关系,更让整个案件增添了一抹难以言说的复杂色彩。虽所长在事发7天后主动申请回避,但此时很多关键程序已然走过,这种“事后回避”难免引发公众对案件办理公正性的质疑。
王嘉禧死亡四年后,死因被官方修改,从“脑疝”改为“脑瘤”,理由竟是“看错了”。这一解释实在难以服众,“脑瘤”与“脑疝”一字之差,却对案件定性和施暴者责任认定有天壤之别。如此关键信息,怎能因“看错”而随意更改?这背后是否存在人为干预或其他隐情,亟待相关部门彻查。
在司法层面,检察机关在王嘉禧死亡一年半后才立案追诉,且最终以寻衅滋事罪对施暴者量刑,这一结果与受害者遭受的伤害程度极不匹配。寻衅滋事罪一般针对的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而本案中两男子当街殴打他人致其偏瘫并最终死亡,明显符合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特征。这种罪名认定偏差,不仅让受害者家属难以接受,也挑战了公众的认知和法律的公信力。
案件从2018年发生至今,民事诉讼部分历经一审、发回重审、一审重审、二审、再审,耗时六年多仍未尘埃落定。这漫长的司法程序,不仅让受害者家属身心俱疲,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也让公众对司法效率产生担忧。
如今,案件异地重审,给了受害者家属和公众一丝希望。异地重审的意义在于,它有望排除当地复杂人际关系等干扰因素,以更加公正、客观的视角审理案件。希望司法机关能以此为契机,全面、深入审查案件细节,还原案件真相。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偏袒任何一方,以严谨的证据链条和法律适用,作出经得起法律和时间检验的判决。只有这样,才能让受害者家属得到应有的慰藉,让正义得以伸张,重塑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