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贾晓静)当国际关系研究者坐在一起,讨论世界政治学作为学科的研究价值和方法实践时,他们有一个默认的共识:即便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经济全球化使全球日益成为整体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22日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也佐证了这一点。美国为了本国利益筑起关税“高墙”,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1月的3.3%下拉至2.8%,也让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方面被赋予更高期望。
经济环环相扣,显示出向更深层次研究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变迁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世界政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应运而生。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世界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研究”学术会议上,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表示,世界政治学强调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政治思潮的演变出发,探讨大国关系和世界秩序的变迁。“别看特朗普玩得很花哨,美国很难脱离世界市场而存在”,杨光斌说。
杨光斌的判断有一个出发点:世界政治学是一种方法论,不仅关心国际关系,而且关注国内政治。世界政治学突出强调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的“同频共振”,尝试以世界市场和政治思潮构建核心解释框架,超越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
研究中心同步对外发布的《世界政治学学科基础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在摘要第一段明确指出:中国国际地位的巨变急需与之匹配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传统的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研究相分离的状况具有越来越大的局限性。报告认为,从世界政治研究的方法论出发,学者可以更好地对国家安全和区域国别问题进行研究。
《世界政治学学科基础研究报告》封面。马子倩/摄
世界政治的研究正在出现新路径
“世界政治的研究正在出现一种新的路径,不过国际国内学术界对此还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报告在设计世界政治学的总体框架时发现,这种“新的研究路径”不是单纯探究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如何互动,而是考察哪些因素能够同时影响到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发展。
报告由此提出“初始变量-中间变量-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具体来说,技术革命、资本力量、世界市场以及追求承认的斗争等因素是世界政治变迁的根本动力,它们同时影响到国家间和社会群体间的力量对比、利益关系和思潮兴衰,为不同国家和群体之间的政治斗争塑造了基本结构。
作为报告发布人,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世界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解释了研究世界政治学的必要性:早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前,在战争、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影响下,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密切互动已经开始。随着国际社会在安全领域的相互依赖度不断上升,将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分离开来进行探究的传统路径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世界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发布《世界政治学学科基础研究报告》。马子倩/摄
杨光斌认为,之所以要设立研究中心、重新构建研究框架,是考虑到目前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没有跳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框架,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多基于民族国家和霸权观,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存在差异。
从理解区域国别问题的角度,专门研究中东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也看到了革新世界政治学、超越“西方中心论”叙事的必要性。
“西方区域国别知识体系是为殖民扩张与霸权扩张提供支撑,以等级性观念来认知与划分世界。”田文林认为,世界政治学关注国际体系整体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延续,同时自身包含一套综合性方法,可以更加立体化地认识区域国别研究对象。
学术语境下“不确定性”不应滥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研究员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与世界政治学的研究有哪些共通之处?张宇燕援引中国古语,总结了三点:“天下之治安”,即全球秩序的稳定;“交邻国之道”,即国与国的相处;以及“攘外”与“安内”的关系,即内政与外交的平衡。
张宇燕正在带领团队撰写关于全球治理议题的论文,在全球治理赤字的背景下,他尝试用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提出的“林达尔均衡”理论,讨论是否存在全球治理的均衡。
重新构建世界政治学,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尝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政治研究中找到确定性。一个重要的背景是,“不确定性”成为各方分析当今世界形势,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策时的一个高频词。
“有人调侃,特朗普的所有行为都是不可预测的,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研究员看来,“不确定性”这一表述在很多时候被滥用了。
李向阳提到,“不确定性”在经济学语境里有明确定义——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在其成名作《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提出,不能被预先计算与评估的风险正是不确定性,但利润之所以产生,也是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
“全球化导致的收入不平等加剧了美国国内社会矛盾,特朗普将这一矛盾的根源归咎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李向阳认为,非白人群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美国国内支持特朗普的政治基础。
国内政治对世界政治重要性凸显
1974年,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出版,标志着世界体系分析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开始兴起。作为沃勒斯坦曾经的学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正毅教授一方面关注世界体系对过去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提出学界要更为关注世界体系与中国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世界体系的未来。
让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更加基于中国立场,也是《世界政治学学科基础研究报告》的重要追求。报告认为,中方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三大全球倡议等“进步性概念”,在单纯的“实力政治”和“修昔底德陷阱”的维度上难以得到理解。
“理解当代世界政治需要重新评估国内政治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林红教授认为,在保守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背景下,国内政治过程对世界政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内政治中的政治思潮推动价值重构,影响着国家的内外政策。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陈小鼎教授认为,当世界政治极化表现为安全导向压倒发展导向,中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提升话语权。
为此,陈小鼎建议的路径是,在尊重各国差异性的基础上提供公共产品,并推动其转化为可以包容不同国家发展诉求的“价值感召”。“真正的国际话语权需要能够回应时代诉求,当今时代为中国提供了塑造这一话语权的契机。”在陈小鼎看来,所有学问都应当关注其背后所关联的人之所在,学术研究应致力于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通过观察国际政治话语研究的新态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提出,叙事研究、战略叙事、安全化研究、国际制度研究和科技变革对话语研究的影响,是当前国际政治话语研究的重要方向。
宋伟介绍,现有的学科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下一步,研究中心还将陆续推进发布世界政治研究简报、举办世界政治研究讲习班、组织年会总结、设立优秀论文奖、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等计划。“希望抛砖引玉,推动世界政治学的研究议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