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世界政治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世界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研究”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世界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研究、世界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发布《世界政治学学科基础报告》。
1
重塑世界政治学研究框架
随着全球性问题日益复杂严峻、学科自身不断发展与自我反思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现有政治学学科体系局限性的探讨愈发频繁且深入。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传统的政治学学科框架在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复杂挑战时存在诸多不足,构建一门更具跨学科性的“世界政治学”的呼声愈发强烈。
“世界政治的研究不仅是学术性的,还是政治性的,要回答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同频共振’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表示,世界政治学关注基于世界市场形成的政治思潮,关注大国关系、制度变迁以及世界市场的变化。它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更是一种方法论。尽管其研究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框架内有所创新,但视角和研究单元与传统理论有所不同,更强调从世界市场角度出发判断西方国家的性质和政治制度,分析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重大国际问题。
世界政治学将世界政治的变迁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强调技术革命与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与政治思潮、政治思潮与世界秩序,以及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世界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提出,方法论意义上的世界政治学,研究的是世界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导致的世界力量格局和思想格局的变化,并通过国际与国内的斗争塑造基本秩序,其关键联系变量是世界政治思潮。现有的政治学学科分类简单地将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分开,认为两者存在不同规律和动力。实际上,国家安全研究、区域国别研究等新兴领域的兴起表明,传统学科分类存在明显局限性。从世界政治研究的方法论出发,可以更好地对国家安全和区域国别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世界市场和国家是推动世界政治发展的两大关键动力。”世界市场以资本交易为核心,各国在其中既合作又竞争,而国家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则依赖于这种互动关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正毅强调,世界政治学的学科建设需要结合世界市场与国家的关系,同时关注国际关系最新动态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学者们应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世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当前,学术界关于政治发展的理论多以美国或欧洲为成熟政治模式,但这种模式存在明显缺陷。既有研究主要不足包括研究碎片化、时间跨度短以及国家假设单一失真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对全球政治发展复杂性的全面理解。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汪仕凯认为,从世界体系角度可以更好理解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并非单个中心的平滑曲线,而是呈现多中心、高低起伏的多极化网络特征。因此,世界政治学研究应打破碎片化,整合政治发展与体系变化,拉长时间跨度,关注19世纪及更早的历史,并特别关注中国等新兴大国在世界体系中的作用。这种多维度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推动世界政治学发展,更加契合全球政治的现实与未来趋势。
2
打造世界政治研究的中国范式
中国的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自身,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世界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以更好地解释中国的发展经验,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的世界政治学的核心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从这一视角出发看待世界政治问题,‘求天下之治安’‘交邻国之道’以及‘攘外’与‘安内’的关系均具有重要启示,有利于学者讨论和阐述世界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的相互作用等议题,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表示,中国的世界政治学研究应立足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实践,同时关注国际关系的现实与理论,为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潜能,尤其是天下观和王道思想,是构建世界政治学的重要基础。中国拥有5000多年不间断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能力,不断吸收和融合异质文明与人群,拓展自身的文化与空间边界。这种包容与融合不仅体现在地理空间的拓展上,更体现在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教授张振江认为,当前正是发展世界政治学的绝佳时机。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展现出的包容与合作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独特视角和理论支持。通过借鉴中国的历史智慧和文化传统,结合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可以为世界政治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全球合作与共同进步。
探索中国与世界相处之道,是中国发展世界政治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陈小鼎认为,中国需要向世界清晰说明自己的立场、理念和目标,同时实现内外兼修、软硬兼顾。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秉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理念,将自身发展与世界进步紧密结合。一方面,将对世界秩序的前瞻思考转化为具体政策设计,凝练自身发展的价值维度,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通过观念创新以及在制度和器物层面提供公共物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为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不同于西方传统将世界理解为国家间战争的结果,中国秉持的天下观主张世界的共同利益,不仅适应了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也体现出更为高尚的道德情怀和人文关怀。中国的历史传统素来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思维理解世界,为世界政治研究提供了一种连贯的方法论和打通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分析路径。
(本报记者 陈雅静)